□讲述人:吴永生(青白江)
1970年代初,我家住成都牛王庙附近,我当时也就十二三岁。那时没有现在的升学压力,真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闲来无事就想尽各种办法打发漫长的时间。
那时,牛市口附近有一座很大的垃圾堆放地,是成都城区的垃圾填埋场,被成都人称为渣滓坝。
关于这个渣滓坝,还有一句顺口溜:“要抢手,牛市口;要打架,渣滓坝。”说的是,练家子要过招就到牛市口去,操哥们要打架就到渣滓坝来。
当年每天都有很多生活、工业垃圾在场地倾倒,渣滓坝成了拾荒大军的宝地,也是我们消磨时光寻宝的去处。
每每垃圾车到来,特别是工业垃圾车到来,拾荒的人蜂拥而上,在翻斗车倾卸的过程中就拼将开来。
浸满机油的棉纱、棉布、铁丝、电线、螺帽、螺钉、废铜、烂铁,无一不是他们哄抢的对象。对这些东西,我们小孩没多大兴趣,只是围观看热闹。
我们的兴趣,主要在生活垃圾上。因为这里常常能捡到旧玩具、铅笔和橡皮擦之类的可用之物,如果运气好,还可以淘到钱和粮票。
有天下午,我和一位同学就遇到了这种好事:捡到五毛钱、半斤粮票!那个年代食物短缺,意外所得的现金、粮票,马上被我们消费在附近的包子铺了,油水稀少的肚子总算被滋润了一回。
事后,既不敢让家长知道,也不敢让老师同学知晓,不然免不了一顿责骂与批评。
当时牛王庙有一个不小的骡马店,应该是骡马集散地,隔三差五就有汽车运来马匹骡子到此等待中转。每每此时,就是我们聚会的日子。
“哦哟,你看那匹马好高,肯定是战马。”“那个骡子身上还印到有数字,是不是部队上淘汰了的哦?”“那匹马又矮又肥,不是拉炮的才怪!”议论纷纷中,时光匆匆离去。
没有车来时,我们也没闲着,就到店内找玩的。
店内平时除了骡马外,还有少量黄牛。这里不仅中转骡马,还有骡马牛钉脚掌的业务。开钉前,必须要把它们牢牢地绑在木头柱子上,而且缰绳高挂,让它们动弹不得。
然后,钉掌师傅才不慌不忙地剔骡掌、马掌、牛掌。除掉已磨得很薄的旧铁掌后,用一把类似镰刀的工具给它们“修脚”。
直到把骡马牛们的蹄子削得平平整整,才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新铁掌叮叮当当一阵敲。全部过程中,它们也没什么剧烈反抗。
我们很纳闷:刀削蹄子,铁钉钉进蹄子,就一点不疼?等我们心满意足地看完一匹骡马牛“穿上新鞋”时,两个小时又溜走了。
时过境迁,渣滓坝、骡马店早已踪影全无,但那段历史已深深植入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永远不会忘记。
新闻推荐
老年大学里,部分课程供不应求;有人玩摄影,设备投入达10万元 消费观念转变 成都银发族“花钱买快乐”
老年大学的学员在排练歌曲新华社资料图片现代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据国家卫计委统计,中国人均寿命已提升至75岁,四川省达76.4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