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人民日报》1月8日14版 有删节)
不是景区,但每天游客络绎不绝——站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大悦城楼顶,放眼望去,郁郁葱葱,间杂着星星点点的红花蓝瓣。这片接近1.9万平方米的楼顶,被改造成屋顶花园,除了蜿蜒曲折的小径,其他区域全是绿色。
这样的屋顶绿化,在成都并非个例。近年来,成都积极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丰富绿色层次,根据去年出台的“增绿十条”,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青草绿地,还种满了樱花,这个广场终于“场如其名”了。”家住锦江区樱花广场附近的居民张英惊喜地发现,广场变得绿意葱茏,走在步道上,一株株樱花树环绕其中,宛若穿梭林间。
樱花广场是成都提升改造的小游园、微绿地之一。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建设理念,成都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调减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将中心城区难以独立成宗开发的用地及闲置土地加以整理,建设小游园、微绿地。2017年年底前,约完成50处、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小游园、微绿地建设。
“见缝插绿”,是全市规划增绿的内容之一。目前,成都上千平方米的公园绿地有586个,按照“增绿十条”,到2022年成都将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400个,而且将建在城区主要地段,方便群众就近休闲游乐,让绿化真正服务民生。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处处如画的街景。”成都市绿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进小游园、小街区绿地建设等,让市民真正“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
近年来,成都依据一系列地方规范,鼓励社会单位和市民在符合建筑安全荷载和防水处理的前提下,在工作和生活区域开展屋顶绿化。正是这一政策,促成了大悦城楼顶近1.9万平方米绿地花园的建成。
“这栋房子怎么爬满了植物?”外立面是黄绿色的鸭脚木、吊兰,“穿上”近万株花卉植物搭配成的“绿衣”,菊乐路口的一处公共洗手间让不少路人好奇驻足。据了解,“全身披绿”使得这栋公共洗手间的绿化面积增加了120多平方米。
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扩大绿化面积,立体绿化的探索成效斐然。成都已推广公共洗手间垂直绿化试点,在外部安装钢架、墙面铺设防水板,并采用自动滴灌技术,向建筑索取绿化空间,达到节约土地、增加绿量的效果。
“立体绿化是指除平面绿化以外的绿化,比如屋顶绿化、高架绿化等。”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绿化处副处长吴江介绍,发展立体绿化,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艺术效果,并能起到防治大气污染、降低建筑能耗、缓解城市排水压力等多方面作用。
在成都,身披绿衣的建筑随处可见,尤其是绿化的阳台、屋顶。屋顶种树、墙面长草,在成都已经成为一道风景。
经过金牛大道的市民惊喜地发现,这条干道变成了一条亮丽的城市绿道,组团式栽植的各种花卉竞相怒放,繁花似锦。
清风徐来,在绿道上骑行跑步,很是惬意。根据规划,成都将形成1500公里长的主干绿道,包含主轴长度约200公里、串联10个区(市)县的锦江绿道,还有长度约350公里、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同步规划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另外还有沿三环路布设、长度约100公里的三环路熊猫绿道。
据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陈明坤介绍,市域绿道将实现行人和自行车的完全分离,使步行者和骑行者各行其道、更加安全。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一面面原本实体的围墙,变成了镂空的栅栏围墙,墙内绿油油的藤蔓或穿墙而出,或探过墙面,为行人带来绿意。据统计,“增绿十条”实施后,成都新开工拆墙透绿点位已达29个。
新闻推荐
名人眼中的2017成都教育大事记 女企业家李巍:我推荐成都中学生“死亡体验课” 正确认识死亡 更好地呵护生命之树
回望和梳理成都教育走过的2017年,共谋2018年成都教育的未来,本月4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商报·成都儿童团推出的年终巨献——2017年“教育影响城市”EPC成都基础教育年度盛典正式启幕。活动启动...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