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静宇) 昨日,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我国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下降的新闻,着重对成都市妇幼工作进行了报道。“成都市形成了市、区两级专家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血液中心、急救指挥中心、药品保障中心,共同形成了完善的联动。”据市卫计委副主任贾勇介绍,“用实际数据来“说话”:2017年,成都市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十万分之4.66;婴儿死亡率下降到千分之2.83,远低于十万分之19.6和千分之6.8的全国平均水平。”
这样的优异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谈及如何实现,成都市首要工作便是推进妇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全市所有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均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中13家,占65%,达到三级乙等。依托区域内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疗机构建立妇幼专科医联体,妇产科和儿科专家下沉“在位”指导,基层机构实现多项业务技术零突破,取得“三升三降”效果:即服务能力提升和业务量增加,当地医保结算增加;病人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个人支付减少,转出病人减少。
在此基础上,迎难而上,建立健全了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管理体系。由三甲医院牵头,组建妇儿医联体,在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建设产科儿科急救中心,让孕产妇、婴儿就近获得急救资源。设立产科儿科管理急救办公室,统一协调全市医疗资源,畅通绿色救治通道。2017年,全市共承担产科合并症、并发症急救6258例,新生儿急救1840例;市级产儿急办调度各相关专业专家118人参与的现场危急重症产儿科救治139例,协调转诊到市级危重症产儿科救治中心救治的50余例。针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高龄、高危人群增多的情况,出台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医疗救治服务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区(市)县卫计局行政干预作用,以基层卫生机构和村医、妇女主任为基础准确掌握孕情动态,实施孕产妇分色分级管理,强化高危孕产妇随访追踪管理机制。在缓解儿童就医问题方面,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文件,建立儿童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长效机制,推进儿科资源项目建设,开展上挂跟师学习,组建儿科应急预备队。2017年,有儿科诊疗服务机构255家,其中有121家机构提供儿科住院服务,儿科床位数5657张,较2015年增加1327张,平均床位使用率87.3%。
新闻推荐
会前青羊区孙玉凤代表在社区院落收集民意会后孙玉凤代表(中)和段卫代表(左一)、唐利勤代表(右一)讨论建议来自青羊区的市人大代表孙玉凤在社区工作已有16年,现任商业街社区党委书记。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后...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