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获悉,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将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同时,中国考古学界一次大规模、开放式、国际性的学术大会“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即将在成都举办。本次展览将作为该会系列展览的首展,拉开会议的序幕。本次展览将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业街船棺葬、老官山汉墓、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等21世纪以来成都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从考古发现到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解读,再到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呈现,带领观众了解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更深入认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展览包含近30处成都平原重要考古遗址,从时代最早的高山古城遗址到距今仅数百年的明代宦官墓群,时间跨度长达4000年左右。其中,出土成都平原最早人骨的高山古城遗址、北宋高官何郯及其家族所葬的何氏家族墓地、“地下青铜器宝库”双元村墓地等多个考古遗址更是从未与大众见过面的新发现。
考古改写城市历史 过去的成都令人惊叹!
2001年,新世纪伊始,金沙遗址的惊世发现开启了成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老官山汉墓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内的各项重要考古发现接踵而至,改写着人们对成都历史的固有印象。高山古城遗址保存着目前所见成都平原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骨,是解开“成都人从哪里来”这一谜题的重要线索;飞虎村船棺葬出土的“成都”矛,这是目前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成都”铭文的器物;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为“成都造”高级丝绸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空白,经络漆人、简牍更是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发现……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不仅改写学术研究认识,也一次次刷新着成都历史的“新高度”,证实着古代成都人令人惊叹的成就。
紧邻江安河的红桥村遗址水利设施,是目前古蜀人治水防洪的最早实物见证,它的发现将古蜀人治水年代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李冰治水还早近2000年;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群双元村墓地被誉为“地下青铜器宝库”;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则证明了唐宋时期成都就已有了很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最早的防洪工程,精美的漆器、青铜器、丝绸等“成都造”产品,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锐意进取的同时不忘“休闲玩乐”……历史上的成都有太多令人赞叹之处,这些都将在《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等待观众的细细品读。
科技考古与文保 考古也可以这样“酷炫”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节目的热播,“文物保护”也逐渐成为了公众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从金沙遗址象牙的有机硅封存,到赵廷隐墓壁画的完整揭取和保护,再到老官山饱水竹木漆器的提取和修复,文保人员的“巧手匠心”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无缝对接”,这才使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此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文物——出土于商业街船棺葬的漆床,就是文保人员巧手修复的结果,这件漆床长约327厘米、宽约143厘米,是同时期中国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这还是它第一次对外展出。据介绍,《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中展出的双元村墓地、三星村遗址、飞虎村船棺葬墓群等遗址出土文物都是首次走出文物保护修复室与观众见面。此次展览完整地记录了文保人员如何对脆弱的文物进行提取、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他们如何解决世界性的文保难题,将在展览中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在许多不知内情的普通公众看来,考古可能是神秘、惊险的“掘宝”工作,也可能是日复一日地枯燥发掘,与“挖土”有几分相似。不可否认的是,田野工作确实是考古发掘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考古早已广泛应用,并开始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科技考古是指应用自然科学技术解决考古学问题,将古人活动产生的实物证据,通过科技检测、分析,复原等,以弥补文献或传统考古学的不足。有了动物骨骼采集鉴定等新方法、新科技的加入,传统考古学也被开拓出新的领域,从而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与解释途径。因此,本次展览也将根据成都地区的考古实例,结合说明图版和植物种子、动物骨骼、冶金遗物等实物,为观众讲述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空间考古等科技考古的应用案例。
此外,本次展览还在展厅中专门开辟了互动区域“考古教室”,观众可在此体验“拓片”制作、古代职业养成等近10个互动项目,在娱乐中学习考古小知识。据了解,考古成都展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一直展出至8月19日,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系列讲座,邀请考古及文保专家亲临展厅,为观众揭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故事与花絮。本报记者 王嘉
新闻推荐
1G大小的蓝光高清电影,在手机上手指一点,1秒左右就能轻松下载,这样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就将实现;抓紧推进5G基站站址及配套设...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