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成为近年来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热词。的确,相比传统的课堂,“研学”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实际的“游走”中,感受文化的底蕴。
在今年的成都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上,天府学堂首批八条研学线路也首次发布。在看完八条线路的设计初衷和研学目的后,来自成都四家代表性博物馆的负责人纷纷点赞:带孩子学习天府文化,除了多读书,就是该多亲自去走走。同时,四位负责人也表示,博物馆作为研学的重要目的地,很期待未来能为成都娃娃们的研学行走发挥更大作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
研学有益于打开新思路,带动思维活跃
“读书最好的方式是行走。”刘洪表示,“研学”即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学习,把研究理论与探索实践相结合,这有益于激发孩子们探究奥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博物馆是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走进博物馆,通过实物了解渊源流长的中国历史与文脉,有益于打开孩子的新思路,带动思维活跃。”
杜甫草堂作为天府文化的重要文化地标,肩负着弘扬和传承的重任,早在2012年,杜甫草堂就开始推出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草堂一课”品牌社会教育项目。刘洪介绍,下一步将不断创新形式,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力争成为天府学子均能参与的研学教育实践重要阵地。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 谢辉
研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谢辉认为,研学是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沉浸式学习体验,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对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观,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置身于博物馆中,感官全方位地接触历史遗存、文物展品、自然环境,将为学生打开一扇大门,进入一个有时间线索、内涵丰富的立体世界。”
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也是天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谢辉介绍,过去博物馆开展了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原创社教活动。下一步,武侯祠会着手开发原创研学课程,出版青少年读物、绘本等等,挖掘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文化内容,切实落实“让文物活起来”。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姚菲
研学不是游玩,而是一种人生体验
“研学绝非普通游玩,而是寓教于乐,将行程之中的见闻、历史文化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感触。”姚菲表示,研学有助于青少年提升潜能、历炼心智、锻炼能力,“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一个‘行走的课堂\’,其中有生命的体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有理念的传承、精神的孕育和人格的升华。”
“金沙文化”作为天府文化的重要代表,多年来,博物馆通过开设特色体验活动、特展教育活动、研学金沙等,让学生们收获满满。未来,还将持续对博物馆现有的教育项目进行梳理,并围绕品牌项目开展更为丰富的教育课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的研学活动。
成都永陵博物馆副馆长 冯夏
研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行走课堂”
“通过研学走出课堂,在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在冯夏看来,研学有助于青少年提升潜力、历炼心智、锻炼自理能力,是一个很有意义,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行走课堂”。
冯夏介绍,长期以来,成都永陵博物馆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社教活动,让青少年通过走进博物馆学习了解永陵历史知识的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也走进校园,传播前后蜀时期繁盛的文化内涵。“今后还将针对青少年开办绘画、音乐培训课堂,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学习和传承天府文化。”
成都商报记者 许雯 应鑫
新闻推荐
开学行囊体现一定的时代性,这无可厚非。可学生毕竟是学生,即便到了大学,学习依然是重要的任务。开学行囊里从来就不该有...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