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沙依诺夫和家人在成都
一场战乱,年轻的沙依诺夫从俄罗斯辗转漂泊至中国,最终在成都扎根……
1984年,他去世了,被后代们安葬在成都凤凰山,也带走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24年来,他的儿女们、孙子们一直都想知道,老人在故乡是否还有亲人?
如今,终于等来了这封带着“答案”的信……
沙依诺夫的传奇一生
根据沙依诺夫的回忆录上的记载,沙依诺夫的全名,翻译成汉语共18个字:叔旦·格列·阿哈穆德·侯赛因诺维奇·沙依诺夫。1893年,沙依诺夫出生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奥伦堡州,现在属于俄罗斯联邦。1914年,四年制示范学校毕业后,沙依诺夫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一战期间,被征召入伍,1917年再赴战争前线。1920年,因为厌恶战争,沙依诺夫将自己牙齿扯掉、手指砍断,随溃兵病退,逃到中国满洲里,从此开始了他长达65年颠沛流离的异乡生活。
沙依诺夫辗转满洲里、哈尔滨,上海,干过装卸工、开过食品店,在长江沿线推销纺织品,在武汉车行修车,在重庆第一次加入中国籍,娶妻生子,并于1936年来到成都定居。
1938年,沙依诺夫在成都买下一块地,率领家人,自己动手盖了4间草房和3间瓦房,挖了一口井,这就是后来名称为“筒车巷9号院”的初始建筑。1949年后,他重新申请加入中国籍。从1952年2月开始,沙依诺夫成为成都市第七中学的正式教师。
沙依诺夫在七中教书7年,1959年调到陕西妻子工作地,一直工作到1961年,68岁正式退休。
1984年沙依诺夫在成都自己家中去世,享年91岁。
9月11日,温江一小区,75岁的沙惠德和妻子、小儿子郑重地在回信上签好字,并录下了一段视频,这封信的中文版、俄文版,以及欢迎扎基罗夫·鲁斯特姆一家到成都做客的视频,很快就会通过邮件传到莫斯科。
故事要从1994年说起,成都电视台记者刘勇无意间获得了沙依诺夫的俄语自传手稿,毕业于俄语专业的他和一大批俄语译者及爱好者将手稿翻译成《寻找沙依诺夫-俄罗斯人的成都传奇》,就此揭秘了沙依诺夫的传奇人生,并在2012年正式启动“寻找沙依诺夫”纪录片的拍摄,记录了沙依诺夫后代的寻亲之旅。
8月21日,一封从莫斯科发来的邮件让事情有了新的进展:一位叫做扎基罗夫·鲁斯特姆的俄罗斯人从一档访谈节目中,看到了纪录片中一张沙依诺夫的亲人合照,而同样的照片,扎基罗夫·鲁斯特姆家的影集里也有一张。这意味着,沙依诺夫应该是他们的亲人。
一张老照片
收到来自莫斯科的邮件 沙依诺夫的亲人找到了
8月21日,刘勇的邮箱里出现了一封来自莫斯科的邮件。尽管在早些时候,在莫斯科的一位电视节目负责人发来消息,告诉他,一位看过《寻找沙依诺夫》纪录片样片的寻亲者,可能是沙依诺夫的亲人。但在真正看到邮件时,刘勇仍然激动不已。
“你好,刘勇先生!我叫扎基罗夫·鲁斯特姆。你的地址是由莫斯科的柳德米娜给我的。多年来你们多次赴俄寻找沙依诺夫在俄罗斯的亲戚。在你们的纪录影片中,我看到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我家里的影集中也有,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祖先……”
原来,扎基罗夫·鲁斯特姆在一条叫做《阿赫梅特·沙依诺夫:一个俄罗斯人的中国传奇》的报道里看到,2分45秒处的一张老照片上,自己的曾祖父和曾祖母也在其中,而在自己家的影集中也有一张同样的老照片。扎基罗夫·鲁斯特姆说,如果没有算错,那么自己的曾祖父就是沙依诺夫母亲的亲兄弟。
刘勇记起,今年1月在莫斯科举办了纪录片和俄文版图书分享会,其中播放了《寻找沙依诺夫》的样片部分视频,刘勇猜测,扎基罗夫·鲁斯特姆应该是从这档节目中看到了老照片。
收到邮件后,刘勇请老同学一道将来信翻译成中文版,及时通过微信发给了沙惠德一家,9月1日,沙依诺夫最小的孙子沙飞代表家人给扎基罗夫·鲁斯特姆回信,刘勇等又将中文回信翻译成俄文,近日将发回给扎基罗夫·鲁斯特姆。
一本回忆录
近200页老式俄文手稿 记录浓浓思乡情
沙依诺夫的名字第一次被媒体提到,是因为一个苦学俄语的三轮车夫,他是沙依诺夫的邻居,向沙依诺夫学习过俄语。在沙依诺夫去世十年后,他晚年用母语写下的手稿,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原来,1994年,成都电视台记者刘勇和四川大学外教老师、俄罗斯国立普希金语言学院教授柳芭、巴维尔夫妇、学俄语的邻居三轮车夫白美鉴来到沙依诺夫女儿家中。沙依诺夫的大女儿沙玛莉小心翼翼拿出三本厚厚的发黄笔记本,这正是沙依诺夫在80岁左右动笔写成的回忆录,原文近200页,但遗憾的是,前56页遗失了。
因为出生、成长在中国,沙依诺夫的后代都不懂俄语,沙惠德说,小时候,父亲曾教过俄语,但因没有语言环境,慢慢地就忘记了。
沙依诺夫有4个儿女,除了女儿分别名叫沙玛莉、沙莉莉,带着俄罗斯风格,两个儿子取名沙惠德、沙惠仁,则是明显中国特色的取名方式。如今,沙依诺夫后代的大家庭子孙繁衍,已有30多人,大部分都生活在成都。
沙飞是沙依诺夫最小的孙子,一岁多从陕西回川,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具有四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沙飞有着明显的高鼻梁、蓝眼睛,小时候常常被叫做“洋娃娃”,却说得一口地地道道的成都话。沙飞记得,年老的沙依诺夫常常说起家乡,成都的冬天极少下雪,而在故乡,一到冬季就是白雪皑皑,还讲起小时候上学的故事。“人老了之后,还是想落叶归根。”沙飞说。
一捧故乡土
后代曾两度踏上俄罗斯寻亲 期盼亲人来成都做客
沙飞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据老人们回忆,1936年前,沙依诺夫还能与俄罗斯的家人通信,后来抗战全面爆发,沙依诺夫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沙依诺夫还尝试过按照以前的通信地址往家乡寄过信,但都石沉大海。
2013年初,沙依诺夫的后代通过中央电视台寻亲节目《等着我》,希望找到沙依诺夫家族的后代,遗憾寻找无果。当年10月,10余位与沙依诺夫相识或相关的人,其中包括沙老24岁的曾外孙杨帆,决定从成都去奥伦堡,沿着他手稿划出的遥远漂泊线路,实地寻亲,但遗憾的是,没有发现有用的线索。
2015年10月,在成都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寻找沙依诺夫》摄制组的帮助下,沙依诺夫的孙子沙飞带上了爷爷的出生地街名、老宅名称等最新信息以及回忆录汉语出版物,再次踏上寻亲之路。10月19日上午,终于找到沙依诺夫一百多年前就读的小学旧址以及他的出生地“聂波柳叶夫胡同”。离开奥伦堡前,沙飞从当年爷爷常去的清真寺花园里,取了一捧黑土,回国后撒在老人坟前。
如今,沙惠德一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向扎基罗夫·鲁斯特姆发去了邀请,请他们来成都做客。“我们一家也在商量,再去老人的故乡看看。”沙惠德的老伴儿说。
“一日之师”的缘分
成都记者24年坚持:
莫斯科的来信是最好的礼物
从1994年,初识沙依诺夫后代一家起,刘勇都参与了记录他们的寻亲之路。
刘勇毕业于西南大学外语系1978级俄语专业,32岁时进入成都电视台。1994年,刘勇与四川大学外教老师、俄罗斯国立普希金语言学院教授柳芭、巴维尔夫妇等一行拜访沙依诺夫后代一家,自此的24年,刘勇都与他们密切相连。
“沙依诺夫曾经算是我们的‘老师\’。”刘勇说,1980年,正读大二的自己和同学慕名拜访过沙依诺夫,向他请教俄语。
“他的手稿是用旧式俄语写的,而我们学习的是现代俄语。”于是,刘勇在与多名中俄两国的俄语译者、爱好者的合作下,艰涩地进行着翻译工作。
同时,在电视台工作的刘勇根据初步翻译成果写成了拍摄《寻找沙依诺夫》纪录片的策划稿,并在1995年,与莫斯科相关媒体签订了共同拍摄的合作协议。刘勇说,沙依诺夫后代两次赴俄寻亲的拍摄工作,在俄罗斯屡屡遇挫,多次被警察打断拍摄并带回询问,但在得知了刘勇一行的拍摄目的是为了一名俄罗斯老人寻找亲人的感人故事后,摄制组都得到了热情的帮助。
“他曾经是我的‘老师\’,有幸得到他的手稿,这就是一种责任。”刘勇说,沙依诺夫在中国的经历,手稿的翻译,实际上是中俄两国人民交流的典范。
如今,纪录片《寻找沙依诺夫》仍在最后的修改当中,刘勇说,会计划尽快播出。而莫斯科的来信,无疑是这个纪录片播出前最好的礼物。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刘海韵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失信被执行人何某的父亲主动到法院申请和解锦法宣本报记者周夕又文/图为决战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持续加大打击失...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