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届85岁,但徐棻说起川剧依然是一腔热情。
青年徐棻。
徐棻和张羽军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曹禺给徐棻的题词。
更多川剧名家口述历史,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视频。
当年凭着一股子愤懑,徐棻写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作品《燕燕》。北大新闻系的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当编剧,“都是业余闹着玩的。”即使写了十几页纸,改变了关汉卿作品中燕燕的结局,为之争取了尊严,徐棻也只是将作品束之高阁,“没投稿,也没和谁说,只有我老伴儿知道。我已经发泄了,所以就放起来了。”不曾想,《燕燕》却成了徐棻从北大到成都市川剧院的“敲门砖”,也开启了一代女性剧作家的编剧之路。
人生彷徨老教授黑夜指点迷津
小时候看完一场戏,徐棻可以记住戏里所有角色的台词和动作,回家就对着穿衣镜演完整场戏,所以她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演员。她从来没想过,长大会成为一名作家,哪怕父亲曾经让自己“当谢冰心”,哪怕曾写过小说,“作家不是谁都能当的。”
不过,从小到大,徐棻和戏剧的关系一直没断。尤其当了兵到了文工团之后,“风里雨里的跑,后来我的声带就长了两个小结,嗓子坏了,还演什么戏呢。我就被派到连队里采访英雄模范。采访过后当场创作,还能马上演,快板、金钱板、凤阳花鼓。所以我在文工团就是演员兼创作员,当时我就练出来了这种写得快、创作快的能力。”
1958年,门门功课都是优的徐棻毕业了,但她的去留却成了难题。因1957年受人牵连,徐棻被开除团籍。原本敲定毕业就留在《北京晚报》从事新闻行业,此时不知该何去何从。这时,改变她命运的是北大新闻系主任、老教授罗列。
徐棻至今仍然记得,那天晚上,她悄悄地敲开罗列的门。“门开了,门里头有灯,他在那儿是个黑影子,他看得到我的全部表情,我看不到他的。我说,罗老师,原来《北京晚报》说了毕业之后去他们那儿,但现在我被开除团籍了,我还能去那里么,我还能待在北京么?他说:‘不能了,你愿不愿意回四川?有两个名额。\’”听到可以回四川,徐棻连忙点头。“结果毕业分配一下来,我就在四川。这是一个秘密,一直到100周年北大纪念的时候我才说出来,罗老师自己都忘了。”
一鸣惊人《燕燕》连演一个月满座
最开始,徐棻被分配到四川省文化局办报纸,办《四川文化报》和《四川画报》,还经常将自己看完川戏的感受写成文章发表。好景不长,徐棻被下放到犀浦劳动,正好赶上关节炎复发,不能走路,每天在床上等着分配。好在认识不少川剧界的朋友,著名丑角李笑非就是其中之一。“他对我很好,觉得我落难了,很冤枉,就跟市长李宗林说把我调到川剧学校去。”
“李市长爱才。”想去川剧院,除了准备自己的简历,徐棻还需要一个“敲门砖”,这时她率先想到了《燕燕》。“但我又不会写戏,那是个草稿也不像戏。当时老伴在省人艺,他们资料室有全套川剧传统剧目的汇编,只要是出版了的他那儿都有。然后我就躺在床上挨着看,分析戏剧文本。在病床上再写了《燕燕》,悲剧;又写了《秀才外传》,喜剧。一喜一悲,展示自己才华。”
1961年7月1日,徐棻跛着脚,拄着拐,去成都川剧院报到了。
没想到,她与丈夫羽军合作创作的川剧《燕燕》被剧院看中,决定开排。“我改了很多很多遍,乐此不疲,改到大家满意为止。”随后,《燕燕》正式在春熙路人民剧场上演,一演就是一个月的满座。《秀才外传》一经上台,也一炮而红。
随后,徐棻写了《王熙凤》、《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欲海狂潮》、《死水微澜》、《马克白夫人》、《目连之母》、《尘埃落定》等一系列经典好剧。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徐语杨摄影 关天舜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阵阵秋风,送来清甜芬芳的桂子香气;一轮中秋圆月,在人们的期盼中渐渐近了。在这个自古以来寄托着中华儿...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