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城市与高校同荣共兴 校院企地融合助力成都双创

来源:成都商报 2018-10-03 01:00   https://www.yybnet.net/

2018年9月29日,在“蓉”归故里·四川大学校友返校日活动上,又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将在成都落地开花 图为川大校友参观成都市天府新区规划馆

大学因梦想而常新,城市因梦想而行远。

成都高校云集。众多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孕育大批优质科研成果,为成都输出大批人才,而成都作为“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诸多留在实验室的研究变为产品,走向市场。

如今,成都正在深度推进校企地协同创新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带动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企业家以及高校学子来蓉共同助推双创和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大学等在蓉高校已相继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共完成科研成果分割确权378项,创办的科技企业由改革之前的寥寥数家新增至40余家。

率先进行制度创新 职务发明人所有权不低于70%

在西南交通大学,一项名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喷膜防水材料”项目,从2004年起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到2010年还未实现转化。由于职务发明专利权的奖励审批手续复杂,一直没有企业进入。

2010年,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将该项目作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试验的第一个案例,成功地将由西南交大所有的专利变更为发明团队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所有,然后经第三方评估作价500万元入股成都嘉州新型防水材料公司。该成果在成都嘉州新型防水有限材料公司内又经过3年多的产品化研发,终于在2014年完成了产品化。这也是全国的“尝鲜”。

2016年底,成都作为全国首个出台专项文件实施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城市,首次触及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改革,通过职务发明人与高校院所约定,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这一核心权力进行分割确权,职务发明人可享有不低于70%的所有权,充分激发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

此外,成都还积极推动西南交通大学出台《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在全国率先开展“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科技成果体制改革。同时不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对已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高校院所,进一步完善内部制度安排。

至目前,西南交大、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成都中医大、成都大学等在蓉高校已相继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共完成科研成果分割确权378项,创办的科技企业由改革之前的寥寥数家新增至40余家。

构建“事业合伙人” 打造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

今年3月12日,一场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会在成都举行,成都推动校院企地合作建立“事业合伙人”全新伙伴关系,推动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与校院企深度融合发展。

过去的校院企地合作,大多是“高校供项目、企业做承接、政府给优惠”的单线条合作。从成都的角度出发,推进深度融合,就是要把这种单线条的合作方式转变为网络化、交互式合作方式,把仅限于技术成果转移的一般性合作,升级为涉及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更深层次的合作,把高校、院所、企业和园区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力量,按市场规则融合成一个发展主体,构建起一种类似“事业合伙人”的全新伙伴关系,从而达到2加2大于4的效果。

为此,成都搭建校院企地线上“智创融E”平台,实现高校院所、央企、省企的科技人才、科研平台、科技成果等资源以及社会资本与区(市)县、产业园区科技招商、产业发展需求线上对接。

成都全市的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达成签约项目254个,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引聚超过10000名高水平人才,包括5名诺贝尔奖得主,60余位国内外院士;与超过200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在产业园区内建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超过1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超过4000家。并探索出一批校院企地合作新模式,如成都高新区采取“斯坦福+硅谷”合作模式,与电子科大共建国际菁蓉创新中心;天府新区按照4:6的股权比例,与北航共建西部国际创新港,共同负责建设、运营、管理事宜等。

蓉城科技聚变

全球优势科研资源

向成都集聚

今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在获奖名单里,很容易就能注意到一支“成都队伍”:有27个来自成都的项目荣获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数量占四川全省总获奖数的90%,创下历史新高。

几天前,“蓉”归故里·四川大学校友返校日活动上,3所研究中心落户川大,包括: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川大-联想·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川大-网易·未来网络技术研究中心,又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将在成都落地开花。

人才、项目、资本……全球优势科研资源正在向成都集聚。

成都是如何做到的?记者获悉,成都全面开展与在蓉、全国、全球知名高校的合作,与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在蓉高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等;与清华、北大、香港城市大学、哈工大等全国知名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科技产业园区等;积极引入哈佛、斯坦福、牛津等世界一流科教资源,汇聚全球优势科研资源。

2016年,四川大学、武侯区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环川大知识经济圈”打造,共同推进8个重大项目建设,同时,“乐乐云”患者院外管理平台、“云采通”科教产业共享创新平台等多个川大科创项目在武侯区落地,一批科研人才纳入武侯区“诸葛人才”计划,“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建设成效初显。这样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成都布局规划建设了10个。

此外,成都还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活动,电子信息、先进高分子材料、轨道交通等专场带动了1000余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成都正与高校携手传承历史、分享机遇、共创未来。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摄影记者 王勤

新闻推荐

超百场音乐演出伴你行

国庆假期,“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本报讯(记者李婷)“下面这首歌,我们大家一起合唱吧。”10月1日,成都街头音乐组合“...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以城市为舞台2018-10-03 01:00
猜你喜欢:
评论:(城市与高校同荣共兴 校院企地融合助力成都双创)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