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辉(诗人)
农历九月居三秋之末,称季秋,于时天象澄澈,地气肃清,秋高气爽,菊花绽放,实乃一年中的绝好时段,又因九月为农人的收割季节,故有“金色九月”之美称。此外,农历九月的别称尚可排列出一长串来,计有: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长月、暮秋、晚秋、残秋、素秋、秋白、玄月、霜序、季商、戌月、凉秋、暮商、建戌之月(又叫狗月)等,非专业人士难以道其详也。
农历二十四个季气中的寒露、霜降都在九月之内,寒露处于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阶段。这种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云:“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因为到了寒露时节,气温转凉,夜间凝结的露水都要结成霜了,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现象。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
霜降前后,北方地区出现初霜,其余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等作物。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农历九月虽有霜露之扰,却无砭肌之寒,故仍不失为外出旅游访胜的大好时机。在此期间,倘遇天气晴好,则皆可美称为“九九艳阳天”。此种天时,最容易打动诗人们潜藏在胸中的灵感,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之一)诗人的旷达胸襟,溢出纸外。刘禹锡的老友白居易有一首描写九月初三夜景的小诗,也颇脍炙人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秋光胜处,总为诗人们最先感知。
九月之花与其他季节不同,可谓高标逸出,独擅胜场,其最著者,首推菊花。陶渊明诗云:“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二十首》之五)陶公爱菊,是出了名的,其咏菊佳篇,集中甚多,竟使得世人对菊花冠以姓氏,命名“陶菊”,真乃千秋韵事,无出其右。菊之动人,还曾打动过黄巢,他在掀天揭地之际,竟然诗兴大发, 先后写了两首咏菊花的诗。其一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不第后赋菊》) 其二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算得上是气冲霄汉!力透纸背了吧,且亦饶有兴寄,符合他的英雄本色。此等诗,把一般小秀才倒吊三天,也是写不出来的。
除了菊花之外,九月的芙蓉花也是冠绝一时,值得称道的。芙蓉为木本植物,又名“木芙蓉”,其花一日三变,故又名“三变花”。芙蓉花晚秋始开,与菊花有着相同的习性,虽经霜侵露压,然却丰姿绰约,绚丽异常,占尽晚秋风情,故芙蓉花另又享有“拒霜花”的美誉。自唐代以来,湖南湘江两岸便开始广种木芙蓉,于是,湖湘大地便享有“芙蓉国”的称号。晚唐诗人谭用之的名句:“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秋宿湘江遇雨》)足证其事。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为讨爱妃花蕊夫人欢心,尝颁发诏令:在成都“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蔚若锦绣”。成都于是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称,简称 “蓉城”。
尤可喜者,1983年5月26日,成都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正式命名芙蓉花为成都市市花。成都的气候土壤条件颇适宜于芙蓉花的繁衍生长,故其倩影随处可见。当此天高云淡,秋风添凉之际,正是观赏芙蓉花的黄金季节,这也是农历九月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慷慨馈赠吧。
农历九月,人们在游赏之余,尚须重视养生方面的问题,传统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著名论断,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中,秋三月属于燥金当令期间,尤以晚秋为甚。燥易伤肺,招致咳嗽、咽干、皮肤干燥诸症并发,故秋季养生亟需顺应天时,滋养肺阴,调摄得宜,为下一步越冬作好准备。
在穿着上,季秋九月不必穿得过暖,夜间被褥也不宜盖得过厚,俗话说“捂三冻九”是很有道理的。在饮食方面,则需注意少吃辛辣燥火之物,多食滋阴润燥之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食品如粳米、糯米、绿豆、沙参、银耳、百合、冬瓜、黄瓜、萝卜、柿、梨、地瓜等,皆是应节而生的生津润燥佳品,可根据各人的需要选择用之。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容平:即受盛平定意,谓万物生长,至秋季俱已结实平定);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谓神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一段经典性文字,对于秋季养生来说,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书画杜甫与成都的不解之缘 “四川历史名人书画传习”勾勒名人曲折故事
“四川历史名人书画传习”勾勒名人曲折故事杜甫画像。国庆假期,成都这座“网红”城市热闹非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