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介
从长假开始,成都就气温下降、阴雨连绵,大家也真正感觉到了秋天的凉意。昨天是长假结束的第一天,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节气,寒露之后,气候会更加湿冷。因此,从今天开始,日常饮食、起居都要多注意了。换季往往也是感冒多发节点,轻微感冒导致的打喷嚏、咳嗽也更常见,痛快地打声喷嚏固然很有快感,但在人流密集场所,大家一般都会出于礼貌把喷嚏或咳嗽硬生生“憋回去”。小编提醒大家,这种“憋回去”是有风险的,具体什么样的风险以及如何化解“风险”,且看本期《盖碗茶》。
□成都国医堂副主任医师、非遗传承人杨 刚
寒露时节是深秋的开始,接下来天气会越来越冷。今天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寒露节气养生的小常识,帮您一起做好这个阶段的养生保健。
养阴防燥
早上多喝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且夜间较凉,许多人因此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症状,就是中医所称的“凉燥”。跟秋分有所区别,寒露时节的养生最主要的就是预防“凉燥”,这可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都是不错的早餐选择。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等食品。
对抗腹泻
灸脐养秋
在深秋季节,人体常常会因为脾胃寒凉而腹泻。寒露前后的这种问题,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最为合适。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可以起到中焦温胃散寒的作用。隔姜灸也是寒露前后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具体操作是: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预防感冒
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天气日渐寒冷,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会增强,而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却会下降,因此,为了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
补充水分
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实际上,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可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会大不相同。这种办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更利于身体吸收。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要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在秋天适度服用蜂蜜,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足部保暖
晚上多用热水泡脚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另外,每天晚上可以用热水泡脚,以使足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稳定血压
不要憋尿
寒露节气的时候,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人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较冷,常常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这是很不健康的习惯。因为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长时间储存在体内,含有细菌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就易诱发膀胱炎。而高血压患者憋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新闻推荐
成都全面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制度改革本报讯(记者刘佳)记者从成都市工商局获悉,10月8日起,成都市全面实施“企...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