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23日,考古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兵分多路”,前往成都各个校园开展讲座。记者了解到,本次大会有16场公共讲座,走进校园的讲座多达11场,备受师生欢迎。
22日,成都锦城一中迎来了一位考古界大咖——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者王仁湘教授,他的讲座名字叫《我有一樽酒——由汉代蜀郡西工生产的酒樽说起》。以考古的角度通过樽这种器具为师生们详解古代酒文化以及盛酒器皿的历史变迁。
在座的学生心中起初是有疑惑的,一个小小的酒具,有什么文化呢?王仁湘教授娓娓道来,引经据典。我国的酒文化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酒杯作为饮酒的器具,也伴随着白酒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与酒同源共存的酒具艺术,同样也是酒文化中闪闪发光的一脉。
王仁湘教授说,四川是酒具的有名制造地,汉代人好酒,蜀人也爱酒。在汉代,蜀郡成都有东工和西工两处大型官营工坊,是无所不制的成都造,还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有一种蜀人爱用的温酒樽,曾是汉代皇家的订制品,皇家都在这里订货,说明它好,而且皇家用了别人也在用,所以,它引领了潮流。”王教授风趣地说。“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汉代苏武诗中的‘樽’,很可能是‘成都造’哦。”
昨日,“神奇动物在哪里——识骨寻踪”走进成都金苹果公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助理教授张颖,为五年级的百位学生带来一场动物考古学讲座,讲述人与动物“相爱相杀”的故事。
张颖把动物考古学家比喻为“骨头侦探”,每一块骨头都逃不过动物考古学家的眼睛,“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更是一眼就能被动物考古学家识破。张颖用一场史前“谋杀案”,将动物考古学描绘得悬念丛生,跌宕起伏,吊足了孩子们胃口。在南非斯旺斯孔洞穴遗址中,外国考古人员在一个洞穴里发现了距今约150万年的南方古猿人和豹子的下颌骨。起初,考古学家推测,这两种骨头埋藏在一起,可能是古猿人的狩猎遗迹。当考古学家拼凑出完整古猿人头盖骨时,在“后脑勺”的位置发现了两颗小圆孔。“那时候不可能有子弹,为什么会凭空在脑袋后面出现圆孔?”当考古学家把豹子下颌骨的尖牙放到头盖骨后侧时,发现圆孔大小与豹子的两颗獠牙完全吻合,而这场“史前谋杀案”的结局反转,南方古猿人死于豹子之口。答案揭晓,孩子们恍然大悟,对神奇的动物考古学充满兴趣和向往。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新闻推荐
工信部:有能力顶住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全国使用100M以上宽带的用户已超60%
10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8年前三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信息通信发展司...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