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图太棒了,可以拿来做头图”“这个热点要不要蹭呢?网友应该很喜欢”……我和GoChengdu网站的同事不约而同地在摄影师刚分享的朋友圈下面留言。
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养成了一种“职业病”:遇到街头有意思的事,就觉得应该当作一个选题做一下;读到一条好内容,就觉得应该编一下提高点击量;看到一组有视觉感的图片或视频,便忍不住想拿来配文或者放网站。
从进入报社开始做《英语周刊》到现在的GoChengdu网站,我在双语记者的岗位上工作了6年多。翻开采访本,一点点加载这几年的工作记忆,我不禁回忆起做一名记者的许多快乐与收获。
2011年,我进入报社《英语周刊》实习,开始真正接触到媒体这行。那时我负责一个版面,叫Entertainment&Leisure(娱乐及休闲)。记得印象很深刻的一次,一位满脸胡须的英国老人笑着说:“我每周都会看你这个版,又推荐了什么好玩的?”那一刻,我发自内心地开心。
后来,比报纸覆盖面更广的外宣平台——双语网站GoChengdu.cn于2014年上线,我便来到网站从事起新媒体采编工作。这一次,我们的定位更高了:为世界传播成都声音、讲好成都故事。
这几年间,成都几次重大的国际会议场地也留下了我的脚印,从2013年的财富论坛,到2016年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再到去年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简称世界旅游大会)和国际慢食全球大会,以及今年6月举行的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或是现场采访、或是做中英文专题、或是和同事一起做报纸版面的英文特刊、或是组织策划一系列活动。从这些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当记者的过程,就是认识社会、深刻地理解社会,并且塑造世界观的过程。”也从中看到了成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渐渐也明白,做好成都外宣,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
今年7月,我前往巴拿马和墨西哥随团采访“感知中国·中北美洲国家四川周”活动。
出发前心里那份暗藏的兴奋,一到巴拿马就被冲散了。30多个小时的飞行和多次转机的折腾,无暇顾及时差和疲惫,我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每天早上6点多出门,8点赶到采访地点,采访完就换地点。有时采访到深夜,结束后回酒店写完稿已是次日凌晨2点。就这样,8天时间,采访了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发了一篇又一篇的报道。中途我犹豫过多次:要不要就简单报道下事件,不用增加花絮和深度报道。
但记者的责任感战胜了这种想法,而海外民众的热情也感染了我,他们对成都、对天府文化的好奇与喜爱让我暗下决心,哪怕是熬夜也要把有质量的稿件写出来。每当第二天睁眼看到自己的报道被各大媒体转发,就感觉记者的价值被点燃。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奋斗的故事,不懈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骨血,成为我对职业的动力。
我想,这就是记者吧,在自我“升级”的路上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新闻推荐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高新新闻》栏目制片人 杨洋:工作有苦有乐 要与团队同成长共进步
“两届全球创交会、每届欧洽会、网安周、巅峰极客大赛和双创周等等,一路走来有艰辛有快乐,好在最后我们都完美完成任务。”...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