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在黄州(上)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12-14 08:16   https://www.yybnet.net/

阿来讲东坡。雷远东摄

名人大讲堂现场。

苏轼。绘图/杨仕成

□阿来

编者按

一洗万古凡马空,万年千载一东坡。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省于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已推选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人大讲堂”公益活动,即是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品牌重点活动之一。“名人大讲堂”每月设置一位四川历史名人“主题月”,邀请2至3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于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图书馆星光大厅开讲。

12 月 10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继11月“杜甫月”之后,迎来12月“苏东坡月”的首场讲座——获茅奖、鲁奖的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带来一场主题为《东坡在黄州》的演讲,对苏东坡身上折射出的人文光芒、人生哲学,进行了精彩的探寻式剖析。

本报根据演讲录音整理,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一 英才噪京师

各位晚上好!非常不好,这么随便就上来了,前一次在杜甫草堂讲杜甫,我专门做了一身衣服。前不久接到来这里开讲座的任务,我也盘算做一身衣服,衣服做好了,不能穿,因为前些天爬山扭伤了腰。今天本来想穿着好衣服、站着讲,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要讲中国伟大的文化先贤,这样不讲礼仪是不恭敬的,但有些时候中国也有所谓的变通,今天也只好变通一下,对不起东坡先生,对不起大家,那我就坐下了!

本来我想讲杜甫,但上个月没争上。当时我想讲杜甫在成都,公元759年,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辗转到成都。

过了321年,公元1080年,有一个在外省的四川人,苏轼,头一年的大年三十从监狱里放出来,关押他的是开封的御史台监狱。因官署内里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这就是宋代有名的“乌台诗案”。在这之前4个月,苏轼还在浙江湖州任知州。上任不久,朝廷突然派出钦差皇甫遵,捉拿苏轼进京。因为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事情的起因是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经过四个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跟风杀到,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幸好宋代有一个好规矩,我们在历史上是看不到宋代杀大臣的,因为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一个规矩,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大臣犯错可以关监狱可以流放,但不能杀人。当时李宜之、李定主张杀掉苏轼,但神宗皇帝认为太祖早有誓约不杀大臣,就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所以,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

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轼一路颠沛往黄州而去,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州市。我去过两次,都是为了苏轼当年写下的那些诗、那些文章,创造出那些事迹的地方。我旅游有一个选择,如果仅仅是一个景区,我从来不去,我要去一个地方一定是我在读什么书,在思考什么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我才会去。

苏轼到黄州时已经44岁了,但早年他是少年英才。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年轻的苏轼、苏辙兄弟俩,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那是宋代的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朝中有两个大名人:司马光和欧阳修。当时的科举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取了第二名。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当时,皇帝也回到宫中说,我今天太高兴了,给儿子(未来的宋神宗)选了两个宰相之才。因为那一年苏轼才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京师。但是,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两兄弟只得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也就是在陕西凤翔做了一个科长之类的小官。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这也是苏轼最后一次回到眉山,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一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二 寂寞沙洲冷

在为官做人上,苏轼豪放直率,性格外向,喜形于色。其父苏洵写过一篇《辨奸论》,可以看出他坚持的道理是,虽然你位高权重,但我绝不趋炎附势,而苏轼、苏辙身上也可见其父的影子。

幸好,当时皇帝非常器重苏轼,欣赏他的文才。这时的苏轼可谓名满天下,只要是他写的一个便条都有人捡。他的文章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把一篇文章刻在一块石碑上,苏轼卸任后,接任的太守很聪明,先制作了很多拓片,然后把石碑毁掉,因为他知道苏东坡的字要升值的。这也引发一个有趣的现象,古时很多文人穷困潦倒,可能死后很多年价值才被人重视,但苏轼不是,他的价值在年轻的时候就被认识了。如果这时他没有一种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或者说没有坚持某种人格的话,他可以一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但他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苏轼有一种政治理想,有一种社会关怀,他对王安石的改革变法,有很多意见。

比如,王安石变法有一条《青苗法》。当时,农民每年会有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去年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但地里的庄稼还没长出来,日子难过的农民会借钱买粮,向哪里借呢?过去没有银行,利率又不固定,就有放高利贷而酿成悲剧。王安石说,不要向私人借,国家借给你们,相当于国家办银行。《青苗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改善了北宋“积贫”的现象。但事实上《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后于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后废止。

直到今天,有很多学者仍在争论,王安石变法好不好?王安石是不是好人?这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但苏轼显然是反对的,因为他觉得想法很好,但施行起来很难。

很多政策都是这样,设计得很好,执行就会走样,本来是一个惠民惠农的事情,最后变成了“一刀切、强行摊派”,加上中间的制度不完善,很多人钻空子,结果老百姓没有享受到惠农的政策,反而怨声载道。还不起债就抓人,很多农民为此逃荒逃难。苏东坡在基层工作,知道农民的艰辛,所以坚决反对。但那时王安石的势力很大,手上的权力也很大。

虽然王安石很欣赏苏轼,但是苏轼对王安石有意见,接连上折子:反对!反对!反对!王安石感觉很没颜面,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所以,苏轼就被“下放”到外地做官,被授为杭州通判。

之后的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之后又调徐州任知州,湖州任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人生命运即国家写照,苏轼一路颠沛,朝廷也折腾不断。一会出一个《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一会出一个《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农民因为常常参加军事训练,地里稻子该割了不割,该插秧了不插秧,给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为此苏轼又提出反对。

你反对国家政治,那就找你的漏洞!御史就从苏轼的诗歌里找他反对变法的言论。御史上奏折给皇帝,经过“乌台诗案”的洗礼后,苏轼到了黄州。

从开封到黄州,苏轼的路程比当时杜甫翻山越岭到成都轻松一些,只是因为他是被押解的。过去是知州,到黄州是团练副使,名义上是管民的,但不准签署公文,连写报告的权利都没了,还要受当地官员监视。

遭遇“断崖式降级”,苏轼的生活好像终止了。苏轼初到黄州,跟杜甫初到成都一样,也是住在一个寺院里——定慧院。为此苏轼还作过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这个地方很穷。苏轼单独一个人来黄州,把家人托付给弟弟苏辙。苏辙在江西,距离黄州不远。

三 寒食吟愁绪

当时的黄州太守姓徐,仰慕苏轼的文名,也同情他,说老住在庙里也不是一个事,有个地方叫临皋亭,是一个废弃的驿站,那儿空,你干脆搬过去,把家人接来一起住。住下来还不行,要有生计。现在有很多学者在争论,说团练副使到底有没有工资,这个很难考证,但是他给朋友写信说,“我从京里带来的钱够花一年多。”

我们现在看电视剧,宋代人一摸就是一锭银子,那其实是错的。宋代是制钱,铁钱。苏轼把他的钱一字排开,每个月挂30串在房梁上,一天只能用一串,要用钱了就用一个叉子叉下来。苏轼经常出去喝酒,和和尚谈诗谈禅,和朋友谈词,很快发现钱不够用了。

苏轼就给太守提要求:我要种地。那时拿地也不简单,不是想开一块地就开一块,太守说有一个旧军营荒废了,你把这块地开了吧。旧军营有瓦砾有石头,开出来不容易。苏轼是富裕公子家出身,一路大大小小做官,现在要拿起锄头开荒。还好,开了十几亩地,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而这块地就叫东坡,苏东坡的名号也是由此而来。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问汝平生功业,说了三个地名:黄州、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是他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黄州为官,积蓄用完了,要种地,养活一家十多口,前妻留有一个儿子,新老婆又生了两个儿子,家里还有一个买的小丫头,还有些亲戚来来往往。来往应酬很多,但苏轼还是很乐观,这也是一种达观。

生活悲苦,却成就了苏轼的文化高峰。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他的笔记,最高峰的作品都是在黄州四年多时间完成的。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什么样的文化品格,才能达成?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的两首五言诗:

(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寒食就是清明节,古代人那一天基本上不吃东西,实在饿得扛不住的人,就吃一点冷的。苏轼诗中慨叹,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我们很珍惜春天,时光却匆匆流逝,你再珍惜它,它还是要流逝。今年又苦雨,又下两个月,就像秋天阴雨霏霏的样子。

卧闻海棠花,苏轼一到黄州,住在定慧院,第一次写花,写的就是海棠花,因为海棠花是从四川发源的,在外地看到海棠花,就像看到家乡。蜀地广阔千里,春天一开花,最多是什么呢?桃花算一种,海棠花也可以算一种,但海棠花独艳。当年贾岛出差来成都,也写过成都的海棠,“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因为成都过去织绸缎,绸缎染色以后要在江里淘洗,所以叫濯锦江。至少在唐代的成都,贾岛就看见过锦江两岸的海棠花。

苏轼每每在黄州看到海棠的时候,油然而生思乡之情。海棠花开的时候正是春天百花齐放之时,玉兰花、紫荆花都是跟海棠花一起开的,有很多花他为什么没有写,因为他思乡,但是他思乡不直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也不知道苏东坡这里面还有一个思乡的情结在。

泥污燕支雪。说海棠花瓣都被吹落在地面,跟污泥伴在一起,就像下的雪一样。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说黑暗的一个晚上,凄风冷雨就把海棠给我带走了,你真有力量啊。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说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这里,其实他有一点写自己了,那种拟人的东西出现了。说我还是正当年富力强,就像海棠花一样,还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呢。这就是范仲淹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东坡就是这样,在宋代那样的文化氛围中,他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典范。

春江欲入户,苏轼当时的居所在长江边上,流水从故乡的方向流来,好像流进门里头来一样。雨势来不已。雨还是不停地下,小屋如渔舟,晃晃荡荡。空庖煮寒菜,说厨房里空空如也,没有什么东西。破灶烧湿苇,湖北这种阴雨天气,灶也搭得不好,烧的都是江边的芦苇,而且这些芦苇都湿了。那知是寒食,其实我连今天是清明节都不知道。但见乌衔纸,看到乌鸦都衔着纸,就感慨君门深九重,想替国家出力,没有门路。坟墓在万里,他的祖先,他的母亲,甚至他的第一任妻子,尸骨都埋在眉山老家。但他不能出差,不能随便走动,被监视,陶渊明还可以归去来兮,我却是有家归不得。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里有一个典故,说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诗人,他随便坐马车到一个地方,马走不动了,他就在那儿痛哭一场,表示自己没有报国之路。而苏轼说,我连哭都不想哭了,这也表现了他悲观的一面。这幅《寒食帖》不光是今天所谓的书法好,而是诗好,书法更好。苏轼写到前面还平静,写到中间激动了,墨浓了,字大了。而且没有想半天,打上格子,折好,构思,布局,拿着纸就写,所以这里面还有修改,中途写了一个小的“病”字,但这个“病”字要放在哪儿,没想好,后来证实这个“病”字是多余的。

新闻推荐

西安成为全国数字化 工作方式十大城市

本报讯(首席记者轩辕杨子)近日,阿里钉钉举办2018秋冬发布会,现场公布全国数字化工作方式城市排行榜,其中西安排名全国第十...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在黄州(上))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