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兵
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由国内外知名川商共同筹建的川商会馆已初具模样。这个即将重磅亮相的“家园”,同时也将会是川菜品鉴和体验的窗口。这背后的运营和策划者,是川菜派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川商总会川菜专委会会长、成都映象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兵。
说起杜兵,吃货们也许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几乎都下过他开的馆子:成都映象、崇德里、轻安、转转会、小场合、宽坐、三缺一……这些在成都耳熟能详的餐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川菜的代表,备受消费者喜爱。而杜兵,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游走在川菜领域传统与新派间的高手。
从事餐饮行业多年,事业做得红红火火。杜兵的川菜品牌打响了,甚至走出了国门,将餐厅开到了大洋彼岸。整合资源,共同将川菜产业做大做强,如今,杜兵正带着更多伙伴一同前行。杜兵说自己不是美食家,就是一个喜欢吃的,又喜欢把好吃的东西带回成都的美食行动家。
搜寻味觉记忆 做川菜是机缘巧合
杜兵小时候住在拉萨,1984年才正式回到成都。上世纪90年代,他先是创办了成都著名的半打啤酒馆,赚到钱之后在成都紫荆社区买了一栋楼。他说,当时只想当个“包租公”。可是事与愿违,一直没有房客上门。房子租不出去,只有想办法盘活。热爱美食的他,决定做餐饮。搜寻小时候的味觉记忆,杜兵想把时间定格,与美食交汇。“成都映象”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地段不算多金贵,川菜在四川也不稀罕,但成都映象开业3个月就火遍全城。第二家店同样在几个月内取得成功。老照片,旧物件……在充满回忆的餐厅品尝美味,有了“重温往日成都巷陌,回归道地川菜本味”的意思。把成都消失的街道融进餐厅包间名称,成都映象在菜品之外更是找到了更多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出色的菜品、一流的服务,成都映象彻底火了,“映象”系列品牌接连诞生。
与自然而然产生的“映象”一样,杜兵的餐厅无不体现出了因时因地的适宜。坐落在 钯街的崇德里,是百年历史的成都民居和“包豪斯”风格融合的国际化改造;铁像寺附近的轻安,是以素食为核心的生活美学复合体验空间……杜兵在保留时间痕迹的同时,将现代韵味不着痕迹地融入历史氛围,老成都的情怀和韵味,在这些新生的餐厅里四处飘荡。
当初的机缘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如今在川菜这条轨道上,杜兵走得很顺畅。将文化、艺术、建筑设计等融入餐饮行业中,不同场合、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品牌在杜兵的手里,转换自如。可他说,餐饮的本质不会变,那是一场与味道的终极邂逅。
尊崇“匠人精神” 追求本来味道
学过绘画,沉迷收藏,热爱健身……很难把杜兵这个儒雅恬淡的中年男子,与人们常规印象中,重油重味的川菜结合在一起。 在杜兵的一些餐厅里,原木的装修、清淡的口味,无不透露出一种素雅。没有“烟火气”,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日式风格。杜兵坦言,在美食中,他对日料有偏好,在日本考察时,日本美食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用日本美食的标准,对照成都的市场,他感到差距很大。看到差距,杜兵觉得,这就是商机。可是要把日本料理引进成都,追求极致的他还是觉得不可行。“我是一个做川菜的,去做日本料理,显然做不出最高品质,还是应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引进品牌和系统,杜兵用日本料理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一点一点地影响着他的川菜事业,他希望能让更多的川菜厨师也有这样的“匠人精神”。他说,引入国外餐饮,不是为了影响我们的味道,而是来影响我们的理念。
“匠人精神”用在美食上,体现出了一种对味道的极致追求。杜兵重视食物本来的味道,他的崇德里,是一家不卖烈性酒的餐厅。“度数高的酒容易让人们把气氛搞得很热烈,中国人吃饭更多是一种社交,往往会忽视掉食物本身的味道。”对于川菜来说,产品过于丰富。有时候化繁为简、分清主次,往往能让人们印象深刻。杜兵接待过很多知名美食人物,《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来成都时,杜兵端出一大盘卤肉、一大盘鸭头、花生米、回锅肉,再加上麻婆豆腐,简单的“土接待”让陈晓卿直呼过瘾。
追求本真,看似“傲娇”的经营者,影响力却在逐渐提升。40多家门店齐放光彩,杜兵甚至将店开到了国外,成都映象洛杉矶店在2016年还被成都市商务委授予川菜海外推广中心的称号。德国总理默克尔2014年7月访华时,把成都作为首站,其中的重要行程之一就是在杜兵的成都映象里学做正宗宫保鸡丁。不拼企业规模、不追逐市场潮流、不迎合消费者,摒弃浮躁,杜兵默默地呈现出对餐饮,对美食的诚意。
担起行业重任 致力打响川菜品牌
2018年2月,杜兵接过了川商总会川菜专委会会长这个担子。川菜不再是过去引车卖浆的“小买卖”,川菜如何走出去,川菜品牌如何打造,类似这样的高站位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涌向杜兵。“首先要解决很多人对于川菜的理解,川菜不是只有麻辣,辣子鸡丁和辣子兔丁,如果只有麻辣,你还吃得出来这两个菜的区别吗?”“麻辣要有度”,是杜兵从事川菜行业的态度。味道本身,讲究适当,他说这是基础。
不难看出,无论是传统还是新派,杜兵的餐厅均离不开“文化”二字。除了有“文化”的根,杜兵说,这背后更多的是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这么多年餐饮做下来,还算可以,就说明这路子还是有一定正确性的。每个阶段的消费者心理都不一样,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麻辣应有度。现在人们都追求健康,传统的川菜与当下的需求相结合,是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无论是菜品,还是环境等,都可以做一些改良,纯粹的抱朴守真,也是不行的。”说到自己的餐饮品牌走向国际化,杜兵说,这也是与需求匹配的结果。走出去的川菜,就是在传递一个可以让对方接受的方式,了解人家的需求是什么,至关重要。
对川菜走向产业化,杜兵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0万川商中,有60万左右从事川菜及其相关行业,产业总规模超千亿。在杜兵看来,产业化就是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但产业化不是工业化,他并不认同川菜产业标准化生产。“那会失去百菜百味的。”
对于新成立的川菜专委会,杜兵希望能吸纳一些“跨界”的名人来。“他可以是搞科研的,也可以是明星,各个领域的优秀者只要是热爱美食,喜欢川菜,大家就能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来。”
2018年12月17日,伴着冬日暖阳,杜兵组织召开了川商总会川菜专委会第一次会员代表筹备会。会议聚集了名作家、诗人、美食家石光华,原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原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四川传媒学院教授何世平,川菜烹饪大师王开发,川大教授李作民等一众文化学者与行家,从文化、学术、同业、调料几大维度探讨川菜的发展。这次会议为川菜专委会未来发展框架进行顶层设计。 位于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的川商会馆,2019年就将正式对外亮相。这个备受关注的会馆,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川商们“回家的食堂”。
把川菜这个品牌做好,杜兵说这是一项长线的投入。它与单打独斗的餐饮生意不同,是在下一局大棋,一盘做大、做强川菜产业的棋局。
川菜专委会成立
新闻推荐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消息,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玉书于1月5日13点57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昏迷数日后,安详离世...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