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也备受关注。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市经信局获悉,为加快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新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明确,到2020年,在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领域,将培育3—5家收入规模超10亿元的领军企业和10家以上收入规模超亿元的创新企业,初步建成3个以上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此外,到2022年,还将建成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载体发展格局
一核引领
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
两轮驱动
新川国际AI中心 菁蓉人工智能小镇
三园支撑
环华西人南医疗医美服务产业功能区
成都医学城健康产业功能区
天府国际生物城
四区协同
西部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功能区
成都智能家居与大数据应用产业功能区天府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功能区
龙潭智能终端与大数据服务总部集聚区
多点示范
有序引导全市产业功能区围绕产业定位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打造智慧园区
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健康医疗、交通物流等示范项目将率先开展
据悉,此次《方案》围绕构建“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从加快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支撑、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能级、全面营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等方面做了重点部署。其中,在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方面,将开展推进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据资源集聚与开放共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支持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创新等工作。例如,推动人工智能与5G、超高清视频、VR/AR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建设集产业监测、评估测试、应用示范为一体的市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创新,定期发布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创新应用优秀产品和案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示范企业。
在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能级方面,成都将加快人工智能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机构和行业协会建设面向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研究制定相关评估方法和规范,并进行市场化推广。同时,针对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将制定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招商地图,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条急缺、行业领先的企业来蓉发展,鼓励已落地企业加大在蓉人工智能产业链布局;优先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和种子企业纳入新经济“双百工程”重点企业;转型发展一批本地互联网和传统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其面向人工智能行业融合领域转型升级。
当前,“应用场景供给”正在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的重要一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案》明确提出加快“AI+场景应用”具象化工程示范。其中,支持将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项目纳入城市机会清单,并面向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和种子企业发布,探索开展“揭榜”攻关。期间,将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AI+健康医疗”示范项目,瞄准脑科学和智慧康养研究前沿,开展医学影像分析与辅助诊断、临床诊疗决策与健康管理、类脑智能机制分析与算法模拟、智慧健康养老与智能康复等人工智能新技术临床试点示范;而在“AI+交通物流”领域,将聚合在蓉企业、研究院等机构能力,进行无人机自主控制、无人物流配送与远程作业、综合智能交通管控、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等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打造世界一流智能无人机和车联网基地。
助推产业集聚布局与协调发展
呈现“1234N”产业载体发展格局
围绕构建全市统一协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此次《方案》提出,按照“一核引领、两轮驱动、三园支撑、四区协同、多点示范”,打造“1234N”产业载体发展格局。其中,“一核引领”将按照“国际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定位,集中力量打造集高端研发与核心制造、产业孵化与创新应用、AI学院与AI小镇为一体的成都科学城产业功能区,创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示范区;“两轮驱动”将支持新川国际AI中心、菁蓉人工智能小镇重点载体建设,加快引入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和高端平台,推进产业创新与集聚发展;此外,还将有序引导全市产业功能区围绕产业定位和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打造智慧园区。
此外,针对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方案》提出,将支持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汇聚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资源力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企业孵化;支持在蓉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开发;支持产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借助“一校一带”“院地协作”“产业协同”“离岸孵化”等创新机制,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开展工作。在人才供给方面,将采取满足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优先纳入新经济“双百工程”优秀人才;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合作建设人工智能领域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系列措施。成都晚报记者 叶飞鸿
新闻推荐
今年是市委确立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就是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努力建设与城市经济规模国际排名相称的...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