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市新职业人群发展报告2019》在成都市新职业人群发展报告研讨会上发布,揭示了新职业在成都的“生存状态”——目前成都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成都新职业人群从业者规模排名全国第三,以青年从业者为主。并且,这些新职业从业者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很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
近年来,成都市以融合创新为重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促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迅速形成生态。同时,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职业从业者涌入成都就业。
1
占比近90%
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报告》显示,2013年至今,成都新职业从业者需求量呈现跨越式增长的态势,2016年新职业从业者需求量仅10万,2017年突破30万量级,2019年已突破45万,未来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目前,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规模排名全国第三,居于北京、上海之后。从趋势来看,2017年成都生产技术类新职业以高于2016年3倍的速度增长,出现了人工智能工程师等6类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1.78倍的增速增长,新增了短视频运营等4类职业。随着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成都市新职业从业者需求也将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
调查显示,成都新职业人群分布较为集中,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人群占比近90%,主要集中在出行、医美丽人、健康、餐饮、亲子等领域。就从业规模而言,成都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从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占到19个样本城市生活服务类从业者总量的12.9%,广州(12.4%)、上海(11.3%)、北京(10%)紧随其后。
《报告》分析,成都新消费正加速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出行、医美丽人、健康、餐饮等生活服务行业获得快速发展。
2
月收入3万元人群占比最高的行业为:
医美丽人、大数据工程、人工智能工程
《报告》显示,目前,中心城区集聚了成都76.5%的新职业从业者。根据成都市提出的产业功能区域战略分析数据来看,成都中心区域集聚了“成都中央商业商务集聚区”、“少城国际文创硅谷集聚区”“武侯新城电子商务集聚区”等多个功能区,在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生活服务类新职业人群具有集聚作用;“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有孵化园、天府软件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多个高技术引领的产业园区,对大数据工程、互联网安全、人工智能工程等生产技术类新职业从业者具有强力集聚作用,高新区大数据工程类新职业从业者占生产技术类新职业从业规模的70.4%。
其中,成都新职业人群总体以青年从业者为主,受2017年“人才新政”吸引,大批新职业从业者涌入成都就业;生产技术类新职业对学历要求较高,其薪水待遇也非常丰厚;成都新职业从业者对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很高,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比较强烈。
【特征一】 来蓉三年以下的“蓉漂”是新职业人群的中流砥柱,“人才新政”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来蓉三年以下的“蓉漂”占比54.2%,人才虹吸效应逐步彰显。从就业者年龄和行业经验来看,新职业主要由90后青年从业者组成,占比达86.9%。
【特征二】 高学历技术从业者向生产技术类集聚,新经济汇集了大量人才。在学历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类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了70%,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也达到了8.8%。人工智能工程、无人机、物联网工程引领高学历第一梯队。
【特征三】 大多数新职业从业者达到中等收入标准,高收入群体向生产技术类集中。新职业人群总体收入较高,80%达到中等收入标准,21.6%月收入超过1万,生产技术类月收入超过1万的人群比例达到了33.2%。月收入3万元人群占比最高的行业为医美丽人、大数据工程、人工智能工程等。
【特征四】 整体新职业从业者的社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较高。满意或比较满意人群占比超过50%,不满意人群仅占比4.1%。良好的工作满意度离不开美好生活环境的打造,成都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教育、医疗、收入、环境、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给居民提供满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新闻推荐
社区居民齐聚一堂吃团圆饭为促进邻里和谐、推动邻居之间的互动,构建和谐社区,12月21日,成都市高新区盛乐社区开展社区文艺汇...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