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艺地理8 上世纪90年代青年宫电影院门前。
上世纪90年代,俯看青年宫电影院。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山广场。
新年时龙池书肆售卖挂历、灯笼等节日用品。
春熙路龙池书肆。
□文"温志航 图"刘陈平
百年春熙路从来就是成都的重要文化坐标,刘开渠亲手雕塑的中山铜像坐立春熙广场中央,这里曾经有古籍书店、龙池书肆的墨香,古老的川剧、曲艺、木偶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青年宫、新闻电影院人潮涌动。
壹 古籍书店和龙池书肆
我出生书香世家,据爱读书爱买书的父亲介绍,1956年在公私合营浪潮推动下,成都的百余家旧书店整合集中为几家书店,东城区的书店在城守街,西城区的书店在西玉龙街,春熙路孙中山铜像旁边的成都古籍书店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它的前身是老的中华书局。店名由蜀中著名书法家刘东父题写,在闹市商业区有一份幽静的书香味,是几代文人学者、收藏爱好者心中的圣地。著名民俗学者袁庭栋感谓:“这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结交师友最多的书店!”我曾在此喜获老舍的《茶馆》、沈心友等的《芥子园画谱》、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等书籍。
上高中以后,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必到此打卡。成都古籍书店是小巧精致的三层小洋楼,一楼左边陈列着现代版本的古籍图书,“经、史、子、集”摆放在右边的黑漆书架上,中间半个乒乓桌大小的书桌也摆满新版本,供读者随手翻阅,现当代文学的二手书排列在里面墙壁的书架上。二楼是用来收购和销售线装书和古籍珍本的场所,三楼是中国画的收购和交易办公室。
我在这里亲眼看到:川大的繆文远教授沉醉古籍经典,张放教授用绿色的大口袋乐滋滋地收获了打折书。由于物美价廉,我在此也“淘”到郭沫若的《雄鸡集》、臧克家的《学诗断想》等几百本我喜爱的书籍。这儿是无数文学青年和文史研究者的圣地,可惜到了2001年,因为种种原因便歇业关门。
在孙中山铜像背后,也有一个大众喜欢的书市——龙池书肆。1968年初,这里形成自发的书市,街边上摆起若干地摊卖各类图书和报刊杂志等,后来一度形成最大的旧书市场。我与好友冯水木天天去那儿“淘书”,在人挤人的队伍中,我衬衣口袋里的两元钱不翼而飞。听说“铁匠”、杨琪、陈光国这样的书市“大亨”,手中有《红楼梦》《水浒》《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绿野山庄》之类的中外名著,我羡慕极了,一打听价格,一套四卷本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要40元,令人咋舌!无奈之下,我曾经在此用一斤搭伙证换来著名红学家李希凡的《红楼梦评论集》,用10斤粮票换来《红与黑》,拿到这些梦寐以求的书籍,我真是心里喜滋滋。
1992年,自发书摊规范管理后扩建为龙池书肆,挤满了书亭。新落成的书亭错落有致,外观呈油绿色,琳琅满目的橱窗张贴着花花绿绿的海报,最抢手的新书摆在醒目的位置,散发着浓浓的书香,老板们自由选择进货渠道,在第一时间把书迷喜欢的书从外地购进,他们手脚忙个不停,嘴里在给顾客介绍,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眉开眼笑。
我亲眼目睹我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老师张志烈教授抱着一大摞新书出来,虽然满头大汗,脸上却挂着丰收的微笑,我还看见当时的《青年作家》主编邓仪中在这儿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书籍。新加坡作家尤今女士也曾光临这里,她在文中写道:“亭主的笑脸,和煦的晨风。这里书籍的种类浩如烟海,有金庸、梁羽生、温瑞安、琼瑶的系列长篇小说,有三毛的《荷西,我爱你》、贾平凹的《废都》、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刘心武的《钟鼓楼》,还有《邓小平南巡后的中国》,以及社会热点和艺术书籍……一场书刊销售大战在暗中打响!我三天两头在这儿打捞‘精神粮食’,淘得不少珍贵之宝,那真是喜悠悠乐悠悠啊!”
贰 成都第一家电影院
据有关资料,电影传到成都时是1921年,留法归来的季叔平、杨吉普等组成新明电影院,租用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作放映场所,这里就是后来的大华电影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专门放映新闻电影又改名新闻电影院,后来搬迁至对门的三益公里面。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在这里看过“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纪录片。
新明电影院的出现,使成都进入现代摩登时代。据民国年间的报纸记载,美国电影《出水芙蓉》上映,成都人疯狂抢票,影院门口人流如潮,买票、抢座位,得有非凡的“挤功”“抢功”才行。我父亲讲述说,当时影院大门口水泄不通,车辆无法通行,商店被迫关门,有小伙子为了买票还相互挥舞拳头,甲把乙的上海新光衬衫都撕烂了,那个阵仗好吓人哦。
历史揭开新篇章之后,春熙路不仅有新闻电影院,还有了青年宫电影院,以及后来的太平洋电影城。
青年宫电影院位于春熙路东段与科甲巷之间,是我最爱看电影的地方。这里“吊票”的男女老少常挤满人行道,像筑起两道人墙,精彩的《卖花姑娘》通宵放映,场场爆满,比后来的《泰坦尼克号》还火。一部《追捕》我看过好多遍,杜丘的深沉冷峻、真由美的温柔多情,横路敬二的目光呆滞、表情滑稽……至今都印象深刻。
我曾在这里目睹《刘三姐》《阿诗玛》《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精彩故事片万人空巷的场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川妹子刘晓庆主演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动作武打片《神秘的大佛》,轰动海内外,全国上万家电影院场场爆满,影片的惊险和悬疑打动亿万观众,她的矫健身姿不知道迷倒多少观众,飒爽英姿的女侠走红,影院抓住这个商机通宵放映,获得不菲的票房。如今,成都涌现很多设施精良的大型影城,3D、巨幕电影也早已进入成都人的日常生活,新明电影院、新闻电影院、青年宫电影院则留存在了历史的光影里。
叁 川剧老窝子三益公
三益公长期扼守春熙路北段腹心的位置,这儿曾经是成都市川剧院二团的演出场地,小巷内笑语喧哗,黑漆木板的“粉牌”上,用颜料写的大字向观众预告着剧目以及演员阵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进春熙路北段这条悠长的小巷,巷口右侧有一个卖糖炒板栗的小贩,不停地用锅铲在铁锅内来回翻动,河沙炒热的板栗香味扑鼻。那摊摊上尖尖的土红纸包装,摊主亲切的叫卖声,显现出成都特色。巷口左侧是卖芝麻烧饼的,长方条的烧饼又黄又酥、甜咸皆有,三分钱一个,生意自然兴隆。旁边的川北凉粉,辣粉(儿)辣粉(儿)的,姑娘们还在喊:熟油辣子多放点……小巷内笑语喧哗,十分热闹。
抬头一望,巷口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黑漆木板的“粉牌”,上面用彩色颜料书写着当晚(星期天加演午场)的剧目及演员阵容。上世纪50年代,我是牵着父母的衣角走进三益公看戏的。看过的剧目有:《萝卜园》《夫妻桥》《柜中缘》《别洞观景》《白蛇传》《红岩》等,著名演员有戴雪如、蓝光临、杨淑英、唐云峰、易征祥、萼瑛、周文林、雷变影等。
三益公大戏院建于1936年,由一些有钱人集资承租并以陈姓旧公馆改建而成,资阳人张文鼎以“老板”身份料理日常事务,当时竞环、李文德在此掌教,因为竞环和老生泰斗天籁私交较好,两人同台献艺,获得观众好评。十多年前,我曾经在春熙路采访过家住青石桥东街的陈本全老人,他当时69岁,他告诉我:“三益公,在我当‘碎儿’三岁左右时就听父母说,那儿演川剧热闹得很!后来读书了,每次进去就能看见剧照宣传画,武生头像,净角脸谱,花旦舞姿,五颜六色的,巴适得很!观众穿梭,场场爆满!”
1966年春,我曾在这里看过川剧经典大幕戏《白蛇传》,其中《水漫金山》一场戏,武打场面炽烈壮美,生动精彩。剧中展示白娘子和小青蛇的托举、抬肩亮相、滚禅杖、钻火圈等高难度动作,以及神将踢慧眼、变脸、吐火等招牌绝技,伴有云牌和水旗的运用,烘托出在浩瀚汹涌的江面上鏖战气氛。波涛滚滚涌向金山寺,群舞对打,田卉文主演的白素贞光彩照人,她体态轻盈,身段优美,唱作念打功夫到家,表演精湛。韦陀在靴头上事先贴上画好的“慧眼”,一踢“尖子”,两眉之间,慧眼顿开,不偏不倚,正在额中。剧中吊打王道陵为川剧独有,由武丑应工,在吊绳上连续变化“蛤蟆游水”“倒挂金钩”等高难度技巧表演,是杂技与戏剧的结合。妙趣横生的打斗场面,把观众带到一个情舞相融的艺术境界,可谓精彩绝伦。
肆 春熙夜市引领时尚潮流
春熙路夜市,曾经引领了很久的成都时尚文化潮流。
1992年9月春熙路夜市首次开张,林林总总的摊位、熙熙攘攘的人流、五花八门的商品、灯光通明的夜市、人声嘈杂的叫卖声,让成都人潮水似地奔向这里。从下午五点进场,一场商业大战就打响了!这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卖,衣服、皮鞋、小家电、音乐盒带、图书……当年最流行的音乐、衣着时尚都从春熙路发端,从邓丽君、小虎队、齐秦、四大天王到迈克尔·杰克逊;从牛仔裤、喇叭裤、皮夹克到高仓健的风衣、真由美的卷发……成都人在这里与世界潮流接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在人山人海的春熙夜市,用8元钱买了一盘李谷一的磁带《乡恋》,是贵州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最早的大陆流行歌曲,当年从老板手中接过盒带时,我的手真有点颤抖。
当时国门初开,中国港台流行歌曲伴随着砖头式录音机进入人们的生活。1984年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奚秀兰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唱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天女散花》《阿里山的姑娘》《我爱祖国》四首歌曲,后又来成都举行个人演唱会,引起轰动。1985年在上海发行她的《大地回春》磁带,这是中国香港歌星在内地首发的原声带。紧接着,邓丽君的《小城故事》《甜蜜蜜》《路边野花不要采》、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徐小明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苏芮的《酒干倘卖无》、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丽仪的《上海滩》插曲一夜唱红中国的大江南北,那时候,时髦的年轻人都是第一时间在春熙路夜市淘到上述音乐打口带,然后唱响城市的各个角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缪梦羽何良)记者昨日从市“三大战役”办获悉,成都市于今日零时紧急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据了解,根据12月23日...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