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就像5G那样,我们还没来得及把它和4G区别,它已扑面而来,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即将过去的10年,我们犹如热恋中的少女,还来不及矜持一下,就猝不及防地被一个叫做科技的小伙攥紧了手,随着浪潮,滚滚向前。
10年里,从街边苦等出租车,已发展到网约车遍地开花;10年里,小偷即将“失业”——移动网络支付“干”掉了钱包,谁还带现金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解锁难度的增加,下个10年,他们也许连手机也偷不了……
即将过去的10年,放在人类科技史上来看,或许称不上重要的十年,但从生活史上看,绝对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时段:因为移动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移动网络支付几乎取代了现金支付;民宿酒店、共享单车、充电宝等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普通人的生活。
曾经有人说过,人类的发明和创新不外乎两类:一是节约时间,比如现代交通,各种机械化工具的发明;二是花掉多余的时间,比如各种娱乐、消遣方面的发明。即将过去的10年,第一类发明有目共睹:便捷的物流、共享经济、电商网购、外卖等新经济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上了一个台阶;但第二类发明则更具革命性,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娱乐方式。
2020——21世纪20年代,一个新的十年开启。可以预见的是,5G的大力普及,电池技术或许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开始尝试登陆火星,AI变得更加智能,量子科技从理论进入实用……每一项科技的进步,都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比上个十年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城市如何生长?乡村如何嬗变?你跟上车了么?
从今天起,红星新闻推出新年特别策划——《开启20年代》。
红星新闻记者 马天帅 邵洲波
专业分析
盗窃案发量近年为何大幅下降?
■打击·严
自2016年开始,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打击“盗抢骗”犯罪专项行动,并一直持续至今。四川公安机关也陆续开展了系列专项打击行动。
■技术·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天网等“技防”建设在近几年速度加快,且更加完备。同时,网络支付的影响,让可偷的钱财变少
■销赃·难
一方面通过打击,让被盗的手机等财物难以销赃;另一方面,手机防盗技术的加强,让其不好解锁,易追回
“五进宫”的冯某决定“金盆洗手”,留给他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他是一个职业惯偷,曾直言,扒窃曾给他的生活带来太多“油水”,“一次几百,甚至上千上万,吃饭、抽烟、喝酒,完了再去偷。”但近年来,他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现在谁还装着大笔现金到处跑啊,人人都用手机,现金早就不好搞了。”
冯某说的是实话。成都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刑侦支队民警李冲,2010年成为一名反扒民警,在他近10年的反扒生涯中,被扒物品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手机现在已超过80%”。
这十年,智能手机不断升级,移动网络支付在一场全民“红包大战”之后,彻底攻占了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一部手机正在让线下的“小偷”迅速衰微。“天下无贼”的梦想,似乎正以一种我们不曾意料的方式,开始不再是梦想……
A
一个新现象
越来越多人用手机支付 甚至出现小偷“跑空”
相较李冲,年过五旬的反扒民警陈勇有着更长的反扒经验,超过了30年。他经手的扒手更是多达千人。
在陈勇的切身感受中,被扒窃物品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1990年以前,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被扒窃物品常常与生活所需的实物有关;2000年前后现金的占比增大并达到相当比重;而现金与手机的分水岭则出现在2010年,手机逐渐成为了被扒物品的主流,近四五年尤甚。
“近几年来,接到的报警全是手机掉了,十个中有八九个都是这样的情况。”陈勇分析,这种改变与消费支付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关系,“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支付,小到买菜乘车,大到生意转账,携带的现金已变得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是手机的普及量大增,且价位不错,而其他的一些珠宝首饰又难以得手。
李冲也分析,相较于以往,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使用频率已经非常高。与他和陈勇的感受一致,自2015年以来,移动网络支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占据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钱包内的现金逐渐减少,有的人甚至连钱包也弃用了。也正是在那一年春晚直播中,掀起了一场全民“红包大战”。之后,微信等移动网络支付,逐渐在日常生活支付中占据主流。
移动网络支付让人们的随身现金大大减少,手机随之成为最主要扒窃对象。来自成都公安轨道公交分局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近三年来,手机被扒的案件占比达到所有扒窃类案总量的80%。品牌则集中在苹果、华为、OPPO、vivo、小米等。
在另一类与个人财产紧密相关的入室盗窃类案件中,被盗物品的类别也表现出与扒窃类似的特征。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侵财案件侦查处民警肖斌介绍,在其参与侦办的多起入室盗窃案件中,被盗物品经历了从多年前的生活物资到大额钱财再到各类数码产品的变化,而在近几年的一些案件中,随着家庭钱财实物的减少,甚至出现了小偷“跑空”的情况,“最后只能顺手拿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东西,比如酒肉之类的。”
由此可见,移动网络支付,的确是影响扒窃案发生变化的一大因素。
B
一组大数据
2019四川“扒窃”案发量
较2015年少了一半
除了上述盗窃物品的转变,数据显示:盗窃案发的总数量也出现明显下降。红星新闻记者从公安部门获得了三份权威数据。其中包括近5年来四川地区在“入室盗窃”及“扒窃”类案件的案发情况,以及自1949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盗抢骗案件的总量变化。
在“入室盗窃”案件方面,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19年,四川地区案发量分别为:8.4万、7.3万、5.4万、4.1万、2.7万件,2019年较2015年下降67.9%。在“扒窃”案件方面,数据显示,自2015年至2019年,四川地区案发量分别为:3.5万、3.6万、2.4万、1.8万、1.6万件,2019年发案量较2015年下降52.8%。两者,几乎均呈直线下降。
肖斌分析了案发下降的几大原因。在他看来,首先从公安机关的打击上,自2016年开始,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部署开展了打击“盗抢骗”犯罪专项行动,并一直持续至今。另外四川公安机关也陆续开展了系列专项打击行动。加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天网等“技防”建设在近几年速度加快,且更加完备。
同时,网络支付的影响,让可偷的钱财变少,加上公安机关更加注重与群众紧密相关的“小案”侦办,“以前我们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我们说‘柴米油盐+手机’,几乎每个老百姓都有手机,手机已经是老百姓的一部分财产。”肖斌介绍,在侦办力度和网络支付的双重影响下,让小偷“无处可偷”了。
另外,让销赃变得更难。肖斌介绍,这种“难”一方面在于通过打击让这些被盗的手机等被盗财物难以销赃,另一方面在于,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防盗技术的加强,让其不好解锁,易追回。“可以说,在未来,针对手机的盗窃案件,在空间上会进一步压缩。”
“社会在发生变化,扒手也在变化,他们也会研究,寻找更有利的作案机会,当然,民警也更要研究他们。”
反扒民警
切身感受:“热门线路上,最近两年没再怎么见到扒手”
长期身处反扒一线,李冲的感受比数据更加真实。
他说,能够明显感受到近几年来发生在公交车、菜市场等地的扒窃案件有所下降,“小偷的群体在本市内少了,一些此前的热门线路上在最近两年,都没有再怎么见到扒手的面孔。”在李冲看来,其原因,除了人们不带钱了,群众对于防盗的意识更加增强了。另外,随着成都城市以及公共交通线路的发展,密集拥堵的赶车场合较之前少了,这也让扒手的作案环境变少了。
而在另一份全国范围内盗抢骗案件的总量的数据中。记者注意到,案发的总量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直到2016年迎来转折。在该份数据中,呈现出几个明显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到1978年,第二阶段为1978年到1999年间,案件出现了快速增长,第三阶段为2000年到2010年,出现高发,再次上升,2015年左右达到高峰 。“数据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应阶段,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变化。”肖斌介绍。
转折在2016年发生。随着公安机关的专项打击开始,以及移动网络支付时代的来临,案发在此后逐年下降。
“这份数据显示的盗抢骗三类案件,而在现实的案发中,盗窃犯罪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因此该份数据也可以从侧面说明,盗窃案件的变化情况。”肖斌告诉记者,“另外,在盗窃案件中,与人们人身财产最直接相关的则正好在于入室盗窃和扒窃两大类,一个是人身,一个是家庭。”
反扒支队
面临转变:
传统盗窃犯罪被压缩
小偷在变,警方也在应变
成都曾有着一支专门的反扒支队,与特警支队、刑警支队一样,成为打击犯罪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像猎人一样隐身在大街小巷的公交车上,紧盯着车厢内的可疑眼神,搜寻、跟踪、躲闪,与扒手们斗智斗勇。
2010年前后,随着成都轨道交通时代的到来,反扒支队整合到了成都公交地铁分局,继续反扒工作。2017年公交地铁分局更名为成都市公安局轨道公交分局。反扒队伍的组织整合似乎也折射出一种变化——或许随着时代发展,扒窃案发的下降,单独的反扒支队已经不再需要。不过,李冲纠正了这种看法,“我们的职能一直如此,一直在反扒,一直在打击犯罪,仅仅是称呼和归属变了。”
尽管案发有所下降,传统盗窃犯罪的空间一步步被压缩,但在李冲看来,它是否会“消亡”还无法准确估计。“客观讲,对于扒窃犯罪来说,扒手的目的就是快速变现,其作案具有很大的侥幸心理,在短时间来看,尽管现金变少,但对于手机等物品的扒窃仍然会存在,只是难度更大了。”
“不过,对于反扒工作本身来讲,近几年来,也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李冲介绍,“社会在发生变化,扒手也在变化,他们也会研究,寻找更有利的作案机会,当然,民警也更要研究他们。”
李冲介绍,前几年的反扒主要集中在于公交专线反扒,对热点地区和节假日重点区域的反扒,在案件打击上常常是以个案为主,近两年来则对案件本身进行了延伸打击,对产业链和后期销赃进行打击。
这一变化与被盗物品的变化也有关系。李冲介绍,以往在以现金为主的扒窃案中,往往存在一个难点,即扒手在得手后,会快速将钱包丢掉,而钱是难以断定主人的,如果没有抓住现行或监控画面缺失,很难对作案人员进行处罚。“而现在手机不同,他需要销赃变现,作案人员一般会积攒一批再销赃,销赃就必有人收赃,通过这种打击,扒窃犯罪的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另一方面,随着成都城市的发展,公交线路的不断延伸,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民警是否能利用好和适应好新的技术也是一种考验,“现在这支反扒队伍的年龄就正在趋于年轻化,需要快速接受和运用新技术,并用于案件办理,比如利用大数据检测,来发现热点区域。”
■深度观察
小偷式微 线上兴起新型网络犯罪
警方:下一个10年,警惕新的犯罪形态
时代大潮之下,移动网络支付正在让线下的“小偷”迅速衰微,甚至“偷无可偷”。不过,在科技发展的另一面,基于线上的电信网络犯罪则在近年呈现上扬态势。这或许是传统盗窃犯罪转型的另一大类别。
肖斌告诉记者,公安部门在对一些网络犯罪,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打击中,发现了新情况,即部分有盗窃前科的嫌疑人开始在其中出现。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在两种犯罪形态中,传统盗窃犯罪,作案人能够获得的利益逐渐减少,成本大、收益小、风险高,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对获利较大。”肖斌介绍,基于此,目前从公安部到全国各省市,从上到下都已成立起打击新型犯罪的专职部门,“尤其是针对网络犯罪”。
事实上,网络犯罪案发量及其形态类别在近年来已出现明显快速的上升。肖斌介绍,打击网络犯罪已成为公安机关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此,对于办案部门来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明确网络犯罪越来越明显,基于传统的办案观念需要发生转变,对于案件办理的强化培训也已经展开,需要提高素质及办案水平,比如对电子证据的固定。”
同时,肖斌介绍,在打击网络犯罪上,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警企合作,多方联动,跨部分,跨行业,这将不再是公安机关的“一家之事”。
另外,记者注意到,近日公安部公布了48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对当下热门高发的利用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采取远程、非接触方式,通过虚构事实诱使受害人往指定账号打款或转账,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进行了梳理。并指出“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快速发展蔓延,形势严峻,危害突出”。犯罪团伙,有专门成员负责编写诈骗剧本,紧跟社会热点,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精心设计、编制骗术,其犯罪类型多,手段变化快。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反诈中心主任李昆认为,这48类电信网络犯罪类型将成为今后公安工作的重点。另外,随着新型网络犯罪的兴起,对于警方的警务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对手可能更会利用技术来犯罪,可能更加“高智商”。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图据成都公安轨道公交分局)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12月23日电(记者董小红)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5省区市联合推动异地就医,共同启动西南片区跨省门诊费用直...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