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离(武侯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蜀锦就像是织艺界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光彩夺目,蜚声海内外。
从西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蜀锦管理机构,派遣“锦官”管理。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蜀锦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门传承了2000多年的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成果,而在当代蜀锦传承的历史中,有一个人,是四川唯一精通全套手工蜀锦织造技艺的大师。他近三十年不懈的坚持,恢复了大量蜀锦技艺,培养了众多弟子,因为杰出的贡献被评为“成都市劳模”、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十大民间艺术家(蜀锦)。他就是蜀锦大师——贺斌。
一张老相片 精美蜀锦轰动美国
有这么一张照片,地点是1985年的美国波士顿,一家灯火明亮的展览馆内:一个面容清秀的华人少年,正坐在长逾5米的大织机上,在纵横交错的织线中,为参观者演示蜀锦织造的过程。而台下挤满了各种肤色的观众,他们每一个人的眼中,无一不透露出惊叹、赞美。
这张照片上的少年,正是年轻时的贺斌。
贺斌从小在蜀锦厂长大,他的父亲是蜀锦厂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主要做现代化纺织技术。1982年,高中毕业的贺斌通过蜀锦厂的公招考试,正式成为蜀锦厂的一名学徒。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踏踏实实学一门手艺。
那个时候,蜀锦厂还有近千名员工,大多数员工都从事现代纺织技术,相比之下,传统织造技艺则备受冷落,就连织锦设备小花楼木织机都被拆成了一堆零件,堆放在仓库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传统织造技艺生产出的蜀锦,耗时极长,成本昂贵,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经济背景。
但为了保留蜀锦织造的技术,以免后继无人,厂里还是挑中了贺斌,安排他学习传统织造技艺。贺斌有一丝失落,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觉得了解一下传统织造技艺如何演变为现代化织锦,也不是什么坏事。就这样,他跟着两位老师傅,开始了自己的学艺之路。因为小花楼木织机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所以当时一起学习的,还有贺斌的一名师弟。
学习的过程,比贺斌想象中的还要漫长。行业里有这么一句话:“三年出师、五年出活。”仅仅为了组装一座高5米、长6米、宽1.5米的花楼木织机,就花费了半年时间。当同期进厂的同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织机进行生产的时候,贺斌才刚刚摸到了传统手工织艺的门槛。这种漫长的过程考验着人的恒心,一年以后,贺斌的师弟转去学习现代化纺织技术,贺斌只能和老师傅们一起搭档,继续着学习生涯。
3年以后,贺斌基本掌握了花楼木织机的操作、织造和加工技术。当时,中国科技博物馆和美国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有一个合作项目,叫“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这个项目将一些中国传统手工艺带到美国去展出,蜀锦也是其中之一。于是,出师不久的贺斌跟着3位老师傅前往了美国波士顿,为参观者演示操作小花楼木织机织造蜀锦的过程。
那一年贺斌年仅20岁,这次的经历给了他极大的震撼。整整7个月的展出时间,前来参观的美国人民络绎不绝。因为蜀锦的织造是反面朝上的,当停工后,蜀锦正面精美绝伦的图案被展示出来,现场总是响起热烈的掌声。若非亲眼所见,美国人民难以相信,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能够完全依靠手工,织造出如此美丽的锦缎。
其间也发生了一件趣事:在停工后,一位美国老太太把贺斌叫了下来。老太太让贺斌原地转一个圈,贺斌虽然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照做了。原来,美国老太太无法相信蜀锦手工织艺的神奇,让贺斌转一个圈,是为了看看他身上有没有电脑。
在7个月的展出中,贺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外国友人的感慨:“中国人太伟大了!”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国友人却提这样的问题:“你们这样古老的技术,现在还有传承人吗?”“蜀锦太美了,可不能让它失传。”
这些话语让贺斌开始深思,他想,既然蜀锦在国外都能够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证明它依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手艺。如今,在整个四川学习蜀锦手工织艺的,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如果自己不能掌握全套蜀锦手工织造工艺,等师傅们都老去后,传承了2000多年的蜀锦莫非就此失传?
事实上,蜀锦织造技艺是一个集体的手艺,它总共有10大工艺。在手工艺发达的古代,每门工艺都有专门的师傅,却极少有人能够掌握全套蜀锦织造工艺。即使是贺斌的师傅们,也基本只精通其中一至两项工艺。并且,蜀锦织造工艺自古都是口口相传,全凭上一任师傅口传心授,没有具体的数据和文字资料。
回国以后,贺斌被调到蜀锦厂接待室工作,专门负责表演展示蜀锦织造工艺。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蜀锦织造工艺的全套方法,系统地记录出来。1986年到2003年,贺斌又被企业安排去学习了现代纺织技术,担任过一些管理岗位。17年时间里,贺斌从来没有忘记传统手工的蜀锦织造工艺,一有闲暇就跑到老师傅面前请教,收集整理了大量蜀锦织造工艺的资料和数据。那个时候的他也没有想到,这些数据资料将来会派上多大的用场。
一幅熊猫锦 新千年再现辉煌
1994年后,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出口丝绸大幅萎缩。2003年,蜀锦厂面临改制,许多工人都被买断工龄离开了岗位,贺斌也赋闲在家。那段时间,贺斌思索着将来的出路,考虑过开餐馆或者去开出租车。虽然他内心对蜀锦的热爱从未褪去,但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
成都市政府对原蜀锦厂进行改制,成立了一个新公司,并在原来的蜀锦厂一车间建立了一个蜀锦博物馆。为了制定蜀锦织造技艺的规范,公司请来了原蜀锦厂的6名老师傅。可老师傅们都年事已高,且其中没有人精通全套的蜀锦织造技艺。最终,公司有关负责人三度登门,请到贺斌出山。
在贺斌主导下,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复制出5台能上机织造的手工织机。2007年,贺斌根据古蜀锦进行复原、创作出“百子图”,后来被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为了再现千年前蜀锦的辉煌,复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般复原古代的蜀锦一种纹样就要100多道工序。此外,复原蜀锦时每一根线都有规定的数量,贺斌在复原《百子图》时就用了968根经线和11740根纬线,“错数一根,一幅蜀锦的图案就毁了。”复制一幅古代蜀锦,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不等。
如今,贺斌已经复原出失传已久的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连珠对马锦、花鸟纹锦、灯笼锦、百子图锦、三星堆金面罩锦、熊猫锦、川剧脸谱锦、凤穿牡丹锦等众多纹样。其中“灯笼锦”“熊猫锦”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收藏。这些作品的问世,为保护和传承蜀锦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贺斌本人也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大师评审委员会授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称号。
一座花楼织机 千年不断的传承
一座蜀锦大花楼木织机由上千个构件组成,机身平直,中段隆起花楼,楼上悬挂花本,根据花本用不同的穿吊和拉花的方法,织出花纹。织造时由两人配合操作,挽花工坐花楼提经线拉花,投梭工坐机下投梭织纬,一经一纬循环往复,随之出现“方圆绮错,极妙奇穷”的花纹图案。
“上花楼如猴上树,下花楼如鹰抓兔,眼观木雕,耳听窗响……”这些是贺斌传给徒弟的口诀。培养一个合格的蜀锦织造匠人很难。蜀锦织艺有挑花结本、过花本、挽花、投梭、装造等十余项工艺。一个刚入行的学徒,前3个月是不能碰织机的,要从给丝线打结开始练习。3个月后,开始学习挽花、投梭的手形,3年出师,5年出活,如果勤奋5年大概能掌握织造的技术。但蜀锦有整套工艺,还有织造之前的染色工艺、挑花结本等。最关键的,还有机器的加工技术,不然将来机器损坏了,没有人会修。也正是因为蜀锦织造技艺的烦琐复杂,它的传承才充满困难。
为了培养接班人,从2005年开始,贺斌就开始寻找徒弟了。但是,因为这个工作学习周期漫长,工资也并不算高,很多城里的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个,他的第一批6个徒弟,是2005年在西昌的农村招到的。从2012年开始,贺斌开始通过网络招人,至今一共招收了20多人,但最后留下来的,只剩下8个人。当贺斌的几位徒弟在花楼木织机忙碌时,总让人梦回唐宋,想起刘禹锡的诗:“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蜀锦,是蜀都文化最灿烂的一页华章。蜀锦织艺大师贺斌,用他几十年所坚守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为我们保留了这个无价的瑰宝。他更希望年轻人尽快成长为保护和传承蜀锦织造技艺的中坚技术力量,守住这门手艺。
新闻推荐
2020年1月6日7:00-21:00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施工变2020年1月6...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