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到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最关键的是什么?实验室研究成果如何才能变成产品?从学院派到“实战家”,有哪些“坑”要预防?
这些问题,在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功能区可以找到答案。
11月30日—12月1日,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学院派人才“走进功能区”双创培训在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举行。这是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功能区的“黄埔军校”,21位“实战型”专家学者将闭门授课两天,涉及“医疗行业发展趋势解析”“ 医疗融资实务及商业模式梳理”“ 初创公司的股权设计”等课题。“学生”身份不凡,他们是30位高新区生物医药学院派人才,包括众多四川大学的教授和华西医院的医生。
从专利到融资
双创“实战专家”闭门授课
成都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战略支撑,破解传统园区“重生产发展、轻生活服务”“重项目数量、轻企业协作”“重地理集中、轻产业集聚”等问题,解决产城分离、同质竞争、公共服务不配套、基础设施不专业等现实问题。
此次双创培训,是产业功能区首次为专业人才开启针对性培训,培训课程包含“成都市及高新区生物医药政策解读” “成都高新区促进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若干政策解读”“医疗行业发展趋势解析”“ 初创公司人事架构与人员招募”“ 初创财务、税务、法务及风控”等等。
这也是一次政企合力开启的创新孵化培训。课程设计方蓝色彩虹执行总裁、奇迹之光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郭秋杉表示,如今生命科学领域新的方法和技术路径层出不穷,竞争激烈,这对初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孵化能力建设,拓展行业资源的渠道网络,构建垂直领域的对话,为产业合作创造更多的可能。”
此次培训,郭秋杉也是导师之一,周日上午,他带来课程《融资策略及商业模式》。
郭秋杉介绍,相比其他孵化课程,此次课程更具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医生或者医学领域的教授,“更像是启蒙和先导,让有意向创业的医生和科学家了解,如果要创业,最容易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郭秋杉介绍,在设置课程之前,蓝色彩虹与成都高新区多次沟通,并研究“听课者”的身份,“先分析他们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再系统设计课程类型。”
“比如,如何把专利从就职单位转到企业,作为公司技术发明人或者首席科学家,如何与医生本职工作融合。”郭秋杉举例,研究者或者科学家创业,最容易遇到专利等问题,因此此次培训,专门邀请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律师,为“准企业家”们解读专利问题。
此外,此次课程的另一个重点是融资问题。在郭秋杉看来,融资是初次创业者的“必修课”。“融资涉及诸多细节,比如计划怎么安排,计划几轮,还涉及时间节点、规模、金额,以及每一轮股权如何释放等等。”
打造人才“创业社群”
破解双创最急需解决的难题
2019年,成都高新区重点瞄准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四派”人才,打造永不落幕的“双创周”,吸引“四派”人才聚集。
此次培训,针对的就是“四派”人才之一的学院派,接受培训课程的,是30位高新区生物医药学院派人才,包括众多四川大学的教授和华西医院的医生。
在成都,医院、高校研发人员被鼓励以参股的形式在公司跟制药企业联合做新药研发,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俐娟也是受益者之一。回忆初创公司时的境遇,陈俐娟告诉记者:“最开始,全职的科研工作者是不允许在外面开公司的,现在不一样了,首先是‘开了门’,进一步是明细了股权‘分了蛋糕’, 发明成果也可以折现成股权,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变化,极大地安慰了这位“药研妈妈”,“以前做新药研发,到后期不得不把研发成果转给别人或者卖给别人,我们就失去了看着它成长的机会”。
从“开门”到“持股”再到“见证”是一个质的变化,但实际操作之后,陈俐娟发现问题接踵而至。“做新药研发时间很长,品种转化步骤很多,每个新药转化需要的资金都会达到几个亿,资金方面的不足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陈俐娟说,“现在已经有所好转了,在新药临床期时,高新区会给到我们企业一些支持。”
即使如此,新药研发还是困难重重,资本单一、人才稀缺、资金不足、缺乏专业帮助等问题依然棘手。陈俐娟解释:“现在的新药需要做到国内国外同步申报,就需要有国际视野的公司介入,帮我们联系相关事务,解读国外政策。新药研发走向国际舞台跟国外新药抗衡,我们就一定要有国际性的人才为我们指路。”
让陈俐娟最担心的问题还是“资本”问题,因为她对这个领域是比较陌生的。在她的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些问题——怎么汲取资本?资本进入后股权怎么划分?绩效、股权如何分配才能调动人员积极性?如何解决技术和资本的冲突,在满足新药研发的同时,让资本也达到预期目标?怎样努力公司才能上市?
陈俐娟觉得,本次的双创培训可以给她一些启发。“这次的培训会有‘医疗融资实务及商业模式梳理’、‘ 初创公司的股权设计’ 、‘初创财务、税务、法务及风控’等课题,这些都是我所感兴趣也急需学习的。”
聚集先进要素
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特色产业先进要素的聚集区、一个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社区,其体制机制改革最根本的方向就是专业化。
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高新技术区而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已成为了人才、技术、资金的聚集地,在成果转化等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依托。
在郭秋杉看来,成都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具备科教研发、人才储备、市场容量、医疗资源等诸多优势。尤其是“生态圈”政策,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功能区能级跃迁,将推动外科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是成都的优势产业,跨界融合将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带来无限可能。
陈俐娟的公司正好位于成都高新区,她切身品尝到了成都高新区建设产业功能区、构建产业生态圈带来的“甜头”,“ 成都高新区很重视生物药产业的发展,为我们搭建了工作、生活的平台。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了公司很大的帮助。”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诺奖团队5个、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新增亿元品种11个,倍特药业连续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较上年上升8位,先导药物科创板首发上会通过,成为四川首家科创板过会的上市公司。引进生物产业项目41个,投资总额166亿元。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新闻推荐
营造区块链应用场景 推动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2019天府金融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峰会暨中国西部金融中心30人论坛昨日召开
昨日,2019天府金融论坛——“中国供应链金融峰会暨中国西部金融中心30人论坛”在成都金牛区举行。会上,金牛区政府现场与成...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