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成都电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今年7月发行了日文版,迄今已销售超过13万册。负责编辑此书的日本早川书房编辑梅田麻莉绘近日向记者介绍,《三体》成为日本今年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目前《三体》已正式出版发行20种外语版本,最近出版的是塞尔维亚语。《三体》的持续火热以及刘慈欣、郝景芳等中国科幻作家获得国际奖项,表明中国科幻文学开始为世界所关注,并为世界科幻贡献着独特的世界观和“东方哲学”。
“西方作品中往往会有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但中国科幻作品中却很少去突出一个人。尽管每个故事都会有一个主角,但他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团队或集体来共同出谋划策。”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对记者说,这种区别有其文化根源:现代科学与科幻对中国而言都是“舶来品”,但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中国科幻也保留着自身的传统。
长期以来,欧美作家一直主导着世界科幻文学。从19世纪初玛丽·雪莱构想出“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到二战后长达数十年的美国科幻“黄金时代”,有近两个世纪这个舞台上缺少中国作家的身影。
“科幻虽然是‘舶来品’,但并不意味它专属于某个国家。”电影《流浪地球》的编剧兼制片人龚格尔说。出生于1981年的他,从10岁起就开始阅读科幻杂志,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实施13年,科幻文学全面复兴。同年,世界科幻协会的年会首次来到中国举行,让中外科幻界第一次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在龚格尔看来,中国科幻作品是将中国人的理念融合在科幻故事里,乍一看也许不太适合西方科幻的口味,但中国科幻有足够的特色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吸引更多的国际受众——那就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对自身的看法。
凭借《机器人的秘密生活》摘得2018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的美国科幻作家苏珊·帕尔梅也认同中国科幻作品中充满着“东方哲学”,并且她认为这正是中国科幻作品对西方读者的价值所在:它为彼此更了解提供了一座文化桥梁。
“从一个新的角度获得新观点、新想法,这大概就是科幻小说的神奇力量。”帕尔梅说,科幻是全球性的,越是开放地看待不同文化、不同声音,科幻文学才会变得更加丰富。
日本首都大学东京客座研究员上原香从大约20年前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国科幻作品。她认为,中国科幻作品既有科学性也有社会性,这些作品可以反映出中国人在如何想象未来,这一部分恰恰是国际社会目前最为关注的,因此中国科幻才会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
也有人认为,东西方科幻的差异还有其现实原因。多次荣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认为,中国视角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始终相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中国是一个大胆尝试的国家。”索耶说,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是以前在科幻小说里才有的,并且中国仍在不断努力向前迈进。“中国今后可能成为世界科幻的中心。”
新闻推荐
锦江畔上演一场爱心灯光秀摄影记者王效12月6日晚,随着一颗红色的爱心在香格里拉大酒店外墙缓缓上升,成都锦江畔开始上...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