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近期,成都市披露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所在的小区(村居),此举得到了市民的普遍支持。大家认为,疫情信息更公开透明,更有利于疫情防控、稳定民心。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市民内心五味杂陈,不免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那么,该如何调整心态,有效避免恐慌,以更积极的态度做好防控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认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心态对人的健康是多么重要。
分 析: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有一个著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能够指导我们在疫情时期建设良好心理,那就是——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态决定了免疫系统,市民要回归理性,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身体分泌有益身心的物质,如此才能提高免疫系统,获得身心健康。同时,市民要减少对疫情的负面信息的摄入,不偏听偏信小道消息。越是过多关注、刷屏,越是容易把自己变成惊弓之鸟。看政府官方发布新闻,做到心里有数,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疫情多发时,有的居民得知自己小区有确诊病例,意识到有不明因素存在,从而感到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会互相“传染”,让人们对身边的环境过分关注和敏感。人们容易产生无力、孤独无助感,就像处于孤岛般,事实上,这是自身采取的一种防御措施。面对如此情况,应该正面接受这种情绪,减少心理负担。当察觉、意识到自身出现这些强烈的情绪时,要学会接纳情绪,尝试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我现在情绪有些过度,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够积极,需要改变。
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通过内部、外部两种调节方式改变自己的情绪。内部即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应对行为模式,从而改变情绪状态;外部即借助外力,例如调整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试着每天给自己积极心理暗示。每天起床时,告诉自己:“我看到今天阳光很灿烂,疫情很快过去。”每晚睡觉前,告诉自己:“我今天已经尽力做好防护措施,要好好休息,明天更有精力。”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
新闻推荐
渔塘里浮床种稻,让鱼类更健康。□本报记者朱梦蝶文/图新型冠状病毒发源于华南海鲜市场,水产品却无辜受到连累,频频“躺...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