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云无心:尊重自然,科学饮食

来源:成都日报 2020-02-17 02:41   https://www.yybnet.net/

云无心的作品

云无心考察江苏抹茶基地

螃蟹不能与柿子同吃吗?我们来尝试

体验一下浙江丽水非遗美食——遂昌长粽

提要

当下正值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追溯此次疫情的源头——新冠病毒,虽暂时还无定论,但与某些人食用野生动物的情况存在密切的关系。

面对“病从口入”的警钟又一次敲响,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饮食习惯。到底该怎么吃才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为此记者专门连线了著名食品科普作家云无心,听他谈谈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的饮食,以及如何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

嘉宾

云无心,食品科普作家,清华大学生物化学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纪录片《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2》科学顾问。在国外从事食品科学研究多年。著有科普系列文集《吃的真相》(1~4),《万物皆有理》《食物的逆袭》《识食物者为俊杰》等,其中《吃的真相》入选第六届、第七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和2011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

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拒吃野味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下正值全国众志成城、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期。据科学研究表明,本次疾病的起源极有可能来自野生动物,可能与人们食用野生动物有关,联想到2003年SARS,也是与食用果子狸有关。为何野生动物身上会带有如此恐怖的病毒呢?

云无心(以下简称云):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病毒是无处不在的,人类的身体上,我们可触碰到的各种自然环境中,都存在着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只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和周围病毒形成了一个和平共生的微妙关系,绝大多数时间里,病毒和人类都是相安无事,共生共存。野生动物也是如此,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也与周围病毒形成了同样稳定和共生的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与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可接触的窗口非常小,因此人类感染野生动物环境下的病毒的概率也非常小。蝙蝠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它有着独特的构造和免疫系统,它们携带多种病毒却不受影响。随着蝙蝠的生活轨迹,这些病毒可能传播到其他动物身上。比如我们熟悉的SARS,就是蝙蝠将一种冠状病毒传播到了果子狸身上,病毒产生了变异,然后传播到了人类社会。这种新的病毒虽然对蝙蝠甚至其他动物可能无害,但对人类来说就是非常恐怖的,因为人类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这种新病毒,所以无法正确应付它而生病,再通过人际间的传播,不断扩大病毒的传播范围,产生严重的传染类疾病。

这次的新冠病毒,科学家们基本上确定是蝙蝠携带的另一种冠状病毒,再通过某种尚未探明的传播渠道传播到了人类社会,关于渠道目前猜测很多,有说水獭的,也有说蛇和穿山甲的,但不管怎样,是通过人类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从而导致病毒传播,这个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记: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确实在客观上增加了未知病毒感染的风险。

云:那是必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人类有食用野生动物的这个需求,那必然形成野生动物销售的产业链条,包括捕猎、运输、销售、宰杀、垃圾处理等环节。这些环节,其实大大增加了人类暴露在未知病毒下的风险,而病毒又是一种遗传基因非常简单、极易发生变异的微生物,很可能因为病毒的变异,产生出能够造成大规模传染人类,并且造成人类生命危险的疾病。

记:不过就算杜绝了野生动物消费,人类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与野生动物有交集啊?

云:没错,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与野生动物产生各种交集,但这种交集都充满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频率也不会太高,参与的人群数量也是极为个体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人因为接触野生动物感染了未知病毒,最多也就是个体感染,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疫病传播。打个比方,如果把人类社会比喻成一个房子,外面是各种未知病毒可能带来的危险,如果存在食用野生动物的情况,感染病毒的几率好比在房子墙上开了一扇窗,而不食用野生动物的话,那就是墙上有一个小孔,你看这当中的风险相差了何止千万倍?

记:很多人就是对野味“情有独钟”,怎么办呢?

云:这确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最早也是从狩猎野生动物一路走过来的,到了今天,某些地方和人群还有狩猎和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或者是情结。而且食用野生动物,也未必每次都会产生感染病毒甚至失去生命的风险。所以有人就带着这种侥幸心理,偏要去追求野味,比如说野生河豚,明知这东西存在剧毒,吃了可能丧命,但就是有人忍不住那口鲜,冒险也要去吃。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为了口腹之欲就冒着害人害己的风险。

今天人类已进入文明社会,人口数量和密度比之农耕甚至更早的游猎时代,增加了几百上千倍,社会关系也比以前复杂了不知多少,再按以前食用野生动物的生活方式,无疑是充满危险的,而且这种危险不光针对个人,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性的危机。所以在我们有能力又有条件规避危险的今天,真的没有必要再去吃野生动物,这不光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经过千万年驯化和饲养

饲养动物放心食用

记:为什么家养和饲养的动物,就能够放心食用呢?

云:第一,人类驯化和饲养牲畜的过程,是一个上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凡不适合驯养的野生动物,基本都已淘汰了。我们今天常见的肉食来源,比如猪、羊、牛、鸡、鸭、鹅等,都是在这个漫长岁月里,与人类形成了一个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它们身上存在的病毒和细菌,基本上都已被人类所认知,并且是可防可控的。

第二,在饲养牲畜的过程中,人类对牲畜身上出现的各种疫病也是随时监控的,而且形成了科学完善和行之有效的防疫、检疫、检验体系。一旦发现饲养动物中存在传染性疫病,国家会及时作出反应,对这些动物进行销毁处理,杜绝其流入社会产生健康隐患,比如2019年造成“二师兄”涨价的非洲猪瘟,其实它还只是一种只感染猪、不感染人的传染病。但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监控和防疫检验体系,就可以杜绝这些传染病的影响。其他的人畜共患疾病更是在严密监控中,所以只要是经过了正规防疫检验的饲养动物的肉食产品,消费者不需要去担心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特殊时期不建议减肥

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记:现在这个特殊时期,怎么吃才能既保障健康,又能保障足够的抵抗力呢?

云: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防控指南,不建议大家在这个特殊时期还去减肥。首先我们要保证营养的全面均衡,只有这样身体才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这个时期就建议大家什么都吃,多吃一些,保证营养的供给。具体来说,食物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肉类、蛋奶和海鲜鱼类。其次,维生素矿物质也需要,其主要来源是蔬菜和水果。烹饪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油类,那脂肪也有了。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些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饭、面食等。相对来说,在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矿物质的基础上,碳水化合物可以少一些,这样避免体重增加。我建议,你只要感觉到不饿就可以了,但不要吃撑着,也别刻意让自己保持饥饿感,减肥的时间还有很多,现在不是最佳的时期。

记:有人认为酒精能杀毒,专门在家里还要喝点酒。

云:酒精灭杀病毒需要达到一定浓度,饮用的酒类无法达到消灭病毒的浓度。而且,酒精杀毒需要与病毒直接接触,喝下去的酒被吸收进血液,然后代谢分解了,没有机会跟病毒见面再杀灭它们。因此喝酒杀毒是一个谣言。

安全、健康、美味,优先级别因人而异

“识食物者为俊杰”

记:作为一个“吃货”大国,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闻名世界,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吃,才安全和健康?

云:安全、健康、美味三个因素是相互独立的,谁为最优先级,因人而异。正如我前面所说,有的人为了追求美味,可以不顾安全和健康去吃河豚。对更多的人来说,关注的还是安全和健康。

食品安全的涵盖非常广泛,如果你选择自己在家做饭做菜的话,那需要关注两点,一是食材本身,二是加工方式。食材,只要经过了正规检疫检验,符合国家标准的食材,就没有必要担心不安全。对普通人来说,微信微博上的什么食材选择小窍门、小秘诀基本上没啥可信度。我的建议是,购买的渠道越是大牌,越是正规,那它的安全度就越高,比如说大型连锁超市、大型的正规农贸市场,食材的安全性更高,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反之小商贩、流动摊贩销售的食材安全性较低,出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食品加工上存在的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情况有两个:一,没做熟,二,放坏了。所以大家在烹饪时一定要把食材加工熟,尽量少吃生冷食材,做好了的菜要及时吃掉,如果发生变质一定不要舍不得扔。具体到烹饪方式,炖蒸煮的菜式安全性容易保障,爆炒的安全性相对低一些,凉拌菜最容易出问题,特别是这个餐馆卫生条件不是那么好,或者生意不太好,那凉菜最好就别点了,这类菜式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几率要高得多。另外,如果购买预包装食品,那也是大品牌出问题的几率远低于小品牌,而三无产品就不要去尝试了。

记:在你看来,安全还不等于健康?

云:当然,实际上即使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中国人还面临着很多食品健康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吃得太多。因为曾经物质匮乏,很多人习惯了平时节衣缩食,招待客人或者是逢年过节就大盘小盘摆满满一桌,最让人高兴的,就是吃的人“多吃一些”。时至今日,物质已经很充裕了,这个习惯却在很多场合保留下来,特别是逢年过节,很多人还是容易因为暴饮暴食,产生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食品健康另一个问题是饮食搭配不均衡。饮食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不可或缺,但这样一来就会与美味发生矛盾,很多人存在好吃就多吃,不好吃就不吃,这样很容易造成脂肪和热量过高,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尤其是青少年,这种情况更常见。此外,健康的饮食应当是低糖低盐低油,比如盐,健康的摄入量是每天不超过6克,实际上很多人会超过10克。再比如糖,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糖推荐是控制到50克以内,基本上喝一瓶500毫升可乐或者一大杯奶茶就够了。另外,中国人饮食普遍缺乏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粗粮和蔬菜,有条件的话需要强迫自己去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手记

2020年2月8日 成都

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场“战疫”中,无数可歌可泣的“逆行者”让我对医疗人员群体产生了更加崇高的敬意,希望他们能够攻坚克难,打赢这场“战疫”。

作为一名普通的成都市民,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战疫”中所能作的最大贡献,就是响应政府号召,“宅”在家里,不出门、不聚会、不添乱,为斩断疫病传播的链条尽自己一分微薄之力。

但“宅”得久了,一日三餐弄下来,“吃”,成了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成都各大超市物资充足,物价也稳定,但作为一名“家庭煮夫”,怎么才能让家人吃得健康、吃得满意呢?这个问题着实让我绞尽了脑汁。相信面对同样问题的人,还有不少。

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次与云无心的对话。作为食品科普作家,云无心拥有许多粉丝,其中包括我。云无心不是他的本名,叫的人多了,就被当成名字了,而他的本名,即使在采访中问起,他也笑着推说没必要让读者知道。

食品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目前暂时还未探明病毒真正的来源,但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应该是脱不了干系。因此访谈一开始就围绕着新冠病毒展开。云无心很专业,很严谨,条理清晰,往往站在普通人的视角,较多地以个人选择、体验来谈具体问题,没有机械地套用科研成果,而是把与食品相关的行为放进具体场景中,不仅实用,而且令人容易接受和理解。

因此聊着聊着,话题不知不觉就拓展开去。比如,相信很多人和我都有着类似疑问——为什么生活里充满了无数“神奇”的食物,某些食物还具备智能性,能根据食用者改变功效,瘦子吃了能增肥,胖子吃了能减肥,女的吃了能美容,老人吃了能抗癌……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云无心笑着说,“你们都交了‘智商税’。”

比如前段时间炒得很火的酵素,无疑就是这样神奇的食物,其功用与我的描述大致相符。但根据科研表明,酵素其实并不是那么神奇,在云无心的描述中,做得好的酵素大致等于“泡菜”,没做好的酵素差不多就是“堆肥”。至于有人吃了酵素真的排了毒减了肥,那是因为吃了没做好的酵素,拉肚子了,“拉肚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有些像排毒,那肯定能减肥啊。”云无心的幽默让我笑了很久,但细细一想,这种伪科学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经过有心无心地炒作后,竟然变成了“真理”和流行。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成都市公卫中心新冠肺炎应急队队长 杨铭满额工作 她已经坚持31天

工作中的杨铭从1月17日至今,杨铭已经在市公卫中心驻扎了31天。作为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委员、...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云无心:尊重自然,科学饮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