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霓(右)
保障肾病患者正常治疗
60多岁的王爷爷(化名)需要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然而就在疫情发生期间,用于透析的瘘口却出现了问题。因为当地医疗水平有限,这条生命通道没能被打通,已经缺了两次透析的他,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疫情期间好多地方都没办法治疗,我该咋办啊……”抱着忐忑的心情,王爷爷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医生殷俊迅速帮他治疗,将原本狭窄的血管进行了拓宽。手术当天下午,老人家便顺利完成了透析治疗,“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可能命都没了。”
肾脏病患者往往抵抗力低下,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更是病毒感染的高危易感人群。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死神可能比病毒来得更快。“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党支部一手保治疗,一手抓防控,以无畏的勇敢,担起了这份特殊时期更为沉重的生命重担。
她:从治疗一线到战疫一线
36岁的陈霓当医生已经7年多,现在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总。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赴发热门诊驻守。2月16日中午11点过,在科室上班的她突然接到医院通知,“请尽快交接工作,下午2点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支援。”
“我是党员,也是一名医生,如果有需要,肯定不会退缩。”陈霓一口就答应前往火线支援。跟爱人简单交代了两句,她从医院带了些简单的行李就出发了。陈霓和另一位支援医生为一组,主要负责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床旁透析治疗。普通患者床旁透析的时间大约是6个小时,但因为这里患者的特殊情况,动辄就会延长到10多个小时。在此期间,陈霓需要严密监测,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因为患者治疗时长不确定,她的工作时间也变得不确定,最长一天更是在病房待了近20个小时。尽管辛苦,但她从没有抱怨:“时间变得很弹性,我们对它的总结就是很Q弹。”
从到定点医院支援到现在已经半个多月了,陈霓的父母都还不知道女儿去了一线。“如果知道了,他们肯定整夜都睡不着。”为了不让爸妈过度担心,她一直用“忙着治疗”“忙着手术”之类善意的谎言哄骗着父母,与此同时,她的妈妈也一直“骗”着她——前段时间把手烫伤后一直没说过,直到上周出现感染才不得不求助。“妈妈肯定也是不想让我担心,这个时候更不能让她晓得我在一线。”为了“圆谎”,陈霓只能找同事们帮忙带母亲去治疗,然后继续谎称自己工作忙,“既然已去了一线,就应该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好,我相信同事们会把妈妈照顾得很好。”
他们:坚守本职保患者生命健康
陈霓只是支部先锋党员的一个缩影。疫情之初,以肾内科党支部书记舒英博士为首的全体党员当即率先请愿赴一线。而后,支部所有医生党员全部参与发热门诊的驻守工作……奔赴一线的是勇士,坚守本职的同样也是。春节期间,肾内科病床持续保持满员状态,血透室患者例次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涨。肾病患者的治疗刻不容缓,每一步治疗都攸关生死。为此,支部全体党员及医护人员主动放弃假日,筑牢防疫战线,保障阵地安全。
为了保证肾病患者的治疗需求,同时对疫情防控做到严防死守,整个肾内科党支部都在努力。肾内科主任龚蓉、护士长朱瑞容及血透室主任刘蔓莉、护士长杨红带领科室对患者收诊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通过设立科室防疫线、建立排查机制、统一管理筛查等方式,充分保障治疗期间的安全。为减少疫情交叉感染风险,新入院危重患者的治疗方式改为床旁血液净化,待这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并经过充分观察后,再由血透室接过透析的接力棒。这样便实现了血透室和病房之间的压力互减与互担。与此同时,腹膜透析组的医护人员同步为尿毒症透析患者护驾。
党员殷俊改进诊疗流程,加速为血透患者疏通透析生命线,并毅然接过住院总的工作棒;廖宇捷、游畅加班加点为危重患者做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还在“月子期”的韩天曌虽不能在一线奋战,却依旧费心费力为同事们准备N95口罩等防疫物资……正因为整个支部的精诚合作和全力以赴,才有了疫情期间住院就诊患者“零感染”“零死亡”的好成绩。
李诗敏 本报记者 邓晓洪 余星雨 文/图
新闻推荐
纷纷加入志愿服务行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是葡萄牙语志愿者,终于找到组织了”“我是企业的,我们想把一批蔬菜送到一线”“...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