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闪耀在小巷里的荣光 成都五世同堂街: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20-04-03 00:57   https://www.yybnet.net/

“中国催化剂之父”、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著名科学家闵恩泽,也是从五世同堂街这所学校走出来的栋梁之材。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土生土长的成都人闵恩泽,考入了设在当年张家大院的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先后在初四班和高七班学习了六年时间。在这里,他学到了基础知识,养成了良好学风,为以后走上科学研究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上世纪六十年代,闵恩泽主持开发了制造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的混捏—浸渍新流程,通过中型试验提出了铂重整催化剂的设计基础,研制成功航空汽油生产急需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主持开发成功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上世纪八十年代,闵恩泽开展了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等新反应工程的导向性基础研究。1995年,闵恩泽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指导开发成功化纤单体己内酰胺生产的成套绿色技术和生物柴油制造新技术。

闵恩泽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石油化工跻身世界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2008年,闵恩泽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对于自己的母校,闵恩泽一直怀念在心。为报答母校的培养,他设立了“恩泽奖学金”,资助了数百名学子。

此外,五世同堂街上的这所学校,还走出了语言学家赵振铎、电影艺术教育家章泯、火箭发动机专家陈启智等一大批英才,为这条小巷增添了风采。

一份报纸,汇聚众多名家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五世同堂街上的张家大院,还成为一家著名进步报纸——《华西晚报》的大本营。

1941年4月,《华西晚报》在五世同堂街的省立成都中学大院一幢小楼中诞生了。为让这份报纸顺利出版,1942年,暗中与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川军将领潘文华担任了报社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民盟创始人张澜先生于1945年接管了这家报纸,并出任报社董事长,宣布报纸是民盟四川省委的机关报。在报纸出版的1946年元旦增刊上,张澜先生题词:“革除官僚政治,实现民主集权,团结全国贤能,争取最后胜利。”1946年4月,在报纸创刊五周年之际,张澜先生又题词:“继续努力,加紧奋斗,实现和平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由于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内战,《华西晚报》于1947年6月1日遭到查封,前前后后存在了七年时间。

在《华西晚报》出版的这七年里,有一大批文化名人,汇聚在五世同堂街,积极为报纸出谋划策、作文供稿,支撑着报纸的运转——

黎澍,公认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文笔犀利的资深报人。他于1943年由桂林辗转来到成都,在《华西晚报》担任主笔,开展了两年多的以笔为枪的战斗生涯。报纸上许多社论、评论,都出自他之手,为鼓舞大后方人民的抗日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的著名史学家、剧作家唐振常,1945年从学校毕业后,也在《华西晚报》当了一年多的记者,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

当代中国政治活动家,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美学家和新闻工作者黄药眠,也于1944年进入《华西晚报》工作,除为文艺副刊撰稿外,还在这里编辑出版了他自己的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并发表了长篇论文《论约瑟夫外套》。

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小说家陈白尘,在《华西晚报》创刊后,应邀担任主笔,创办了副刊“艺坛”。陈白尘还在此创作了大量作品:1942年,他写成了《结婚进行曲》;1945年,他完成了《升官图》;特别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岁寒图》,也是在五世同堂街“杀青”的。

《阿Q正传插画》是著名漫画家、舞台美术家丁聪的第一套书籍插画,也是他涉足插画领域的成名作,最早就是发表在《华西晚报》副刊上的。那时,30岁的丁聪随吴祖光的怒吼剧社,暂时借住在《华西晚报》员工的宿舍里。听说丁聪喜欢漫画,时任副刊主编陈白尘便向他约稿。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丁聪曾看过丰子恺先生画的阿Q正传插画,他觉得丰子恺先生画得不理想、有些潦草,于是就有了“续”画的冲动。很快,在狭窄的宿舍里,他夜以继日,完成了这套24张的《阿Q正传插画》。插画采用竖排线条的手法,对外轮廓的强调、人物表情及动态夸张有力、情节场景的戏剧性表现等,都与他过去作品的特点不同。

想不到的是,《阿Q正传插画》在《华西晚报》连载以后,引起强烈反响,奠定了丁聪在漫画界的地位。而《阿Q正传插画》所采用的创作方法,从此贯穿了他几十年的漫画生涯,成为丁聪先生独有的造型标识,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那天,在成都,我去拜访了作家马平先生。下了8路公交车,无意间走进一条不宽的街道,突然看到街边的路牌:五世同堂街。脑海里的记忆一下子被激活——这可是一条有故事的老街呀。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徜徉在这条约200米长的小街,眼前仿佛展开一轴历史画卷,让小巷里闪耀的荣光一一浮现。

一个家庭,成就悠久街名

历史总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组合而成。五世同堂街的得名,也有一个故事。据说,这里曾经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这家人老人长寿、子孙绵延,已是五世同堂。同时,这家人还恪守清朝颁布的“律例”:禁止祖父母及父母在世的子孙分家。所以,张姓一家五代一直住在一座院子里,天天在一口锅里吃饭,没有分家,也没有人搬出去另立门户。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和睦相处。

这消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居然传到了千里之外的京城,传到了乾隆皇帝那里。一直奉行“以孝治国”的乾隆皇帝,自然不肯放过利用这个“典型”来教育子民遵守大清律令的机会。想来想去,他诗兴大发,提笔挥就一首《五福五代堂题句》诗:“敷锡名垂洪范篇,祖功宗德已身肩。三朝厚幸双文益,八袠初开五代全。苞茂即今看秩秩,旰宵唯是励乾乾。奉时布惠宜春日,欣遇多收鲜缓蠲。”书写完毕后,马上下旨赐给张家。

看到皇帝如此看重这个五世同堂的家庭,以记录国家历史为己任的“国史馆”,不但赶紧记下了这个重要史实,时任“国史馆”负责人还写下了“钦赐五世同堂”几个雄浑大字,制作成匾额,连同乾隆皇帝的诗一道,快马加鞭送往成都。当乾隆皇帝的诗与匾额一起挂在张家大院门口后,这条默默无闻的小巷,就正式被称作“五世同堂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

一所学校,走出无数英才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曾经显赫一时的张家,在乾隆皇帝赐诗后约百年左右,不知经历了什么变故,开始走向没落。这座盛着荣耀的大院出售给了别人。至于张家后人如何,也就再也没人知道了。

清光绪年间,张家大院变成了四川经征总局的办公地;民国初年,这里变为四川法政学校,成为培养法官、律师的场所。1913年,这里成为四川省立第一中学校址;1935年,四川省立第一中学更名为四川省立成都中学。张家大院的面貌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一百多年来,这里始终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就在五世同堂街这条小巷的学校里,走出了无数英才。他们中有的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有的成为著作等身的学者,有的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先后创作了《北国江南》《三毛流浪记》《万家灯火》《塞上风云》等电影、戏剧的著名戏剧家阳翰笙,就曾在五世同堂街的这所学校就读。那是1920年秋,在川南叙府联中读书的他,慕名转学到设在这里的省立第一中学,并在这里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1年,成都成立学生联合会,他作为省立第一中学代表,被选为理事和执行委员。阳翰笙在吴玉章、王右木、童庸生等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1922年春夏之交,他与革命先烈李硕勋一道,在成都自发组织成立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发纲领、搞活动,影响很大。1922年11月1日,时任川军总司令刘成勋发布《训令》,要缉办阳翰笙等人,他才离开五世同堂街,返回宜宾。

■贾登荣

新闻推荐

我市现有14名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正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4月1日0时至24时,成都市新增2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1例系既往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订正,新增出院1人。无新增无症...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闪耀在小巷里的荣光 成都五世同堂街:)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