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gging,由“plucking”(意为“拾捡”)和“jogging”(意为“慢跑”)的单词合成而来。顾名思义,就是在徒步或慢跑中进行拾捡。拾捡的目标,就是城市中的一些小垃圾,助力城市清洁与环保。这种兴起于瑞典的运动方式,最近在成都青年人朋友圈里流行起来。
□本报记者 李婷
边“城市徒步”拾捡
边听老成都故事
12日当晚,鲁利松设计的城市徒步路线,是从泡桐树街为起点,途经宽窄巷子、西胜街、柿子巷、金河路、将军街,然后再一路沿东南方向前行,走进祠堂街、鹤鸣茶馆、西御街,最后直达天府广场,共计约2.4公里。
这次参加周末拾捡的朋友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有的从万象城方向坐地铁赶来,有的家住在龙泉驿和八里小区等,有的直接从成都天府新区下了班赶来。陈攀是一位销售行业工作者,他是听同事推荐,在豆瓣上看到这个活动决定报名参加的:“我同事说每次参加完活动,酣畅淋漓非常酸爽。”
“宽窄巷子的拴马石,是昔日八旗子弟拴马的石头,它见证了300多年前清军进击成都的历史。”“西御街之所以叫御街,因为它在老成都皇城坝周围。”鲁利松穿一件黄色T恤,小伙伴们都亲切地叫他小黄人。他先给参加徒步的小伙伴讲述本次路途中关键地点的老成都故事,然后给大家分发垃圾袋、用于装烟头的空矿泉水瓶、镊子等。准备就绪后,大家兵分两路,开始沿途拾捡。
鲁利松是角马青年旅社的一位活动运营工作者。他组织这种特别的城市徒步拾捡,是受国内其他先行城市的影响。从去年9月第一次组织Plogging活动以来,目前他们已经打卡了东湖公园、九眼桥、春熙路、科华北路、四川大学老校区等。而如今,除了发源地瑞典,Plogging的环保理念还在中国、德国、美国、泰国、印度等国传播,各国纷纷出现了不少拾荒徒步者的身影。
在鲁利松的队伍中,有上班白领,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有教育工作者,还有来成都的短途旅行者。大家身份迥异,却共同地感受着徒步拾捡给身体带来的愉悦,和老成都故事的魅力。
拾捡多少不重要
重在科普与健康意义
徒步拾捡,既考验体力,也考验眼力。雨晞和上五年级的女儿小花朵,已经是徒步拾捡活动的“亲子常客”。每次拾捡任务一下达,小姑娘就兴高采烈地开始拾捡,路边花坛里、餐厅周围,都逃不过小姑娘那双搜索的眼睛。蹲下、起身,几个来回,塑料瓶里便积累了一些烟头。整个活动下来,母女俩也锻炼了核心肌肉群。
在雨晞看来,带孩子参加这种活动,除了锻炼身体以外,也进行了环保科普。她最明显的感受是,小花朵经过这几次徒步拾捡活动以后,会自觉地提醒身边的人:“不要随便丢烟头,不要乱扔垃圾,这样环卫工人会非常辛苦。”孩子也从一个环保旁观者,变成一个环保参与者。
19期活动下来,鲁利松自己也在改变。“一开始在街道上拾捡垃圾,我也会觉得不自在,会引来路人不理解的眼光。”但慢慢地,有市民为他们点赞,越来越像雨晞这样的人加入这个活动,让他重新拾回信心,并不断改良活动。
最近几期活动,还吸引成都大学编导系的同学前来拍摄纪录片。成大编导系的车婧蕾和陈茜,用镜头记录下活动过程和人们对此的不同反应,“有些人也会质疑,说你们每次捡得也不多,对这个城市作用很小。”不过她俩都觉得,整个活动还是挺有意义的,“积少成多嘛。”希望通过她们的影像推广,引起社会关注。
在鲁利松看来,在徒步拾捡垃圾的过程中,可以向路人传递一种社会公德意识,即不随地丢垃圾、不多制造垃圾,希望这项活动影响到更多人。
新闻推荐
明星大腕扎堆6.18,多项纪录被刷新背后也暴露出种种问题直播带货热得发烫 强化监管成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陈思源2020年的“6.18电商大战”注定与往年不同,因为直播成为了当下最强风口。不仅有薇娅、李佳琦等网红直...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