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职业化的川剧伶班

来源:成都日报 2020-06-29 03:07   https://www.yybnet.net/

郭勇

就戏曲艺术的创造生产而言,一出万众传唱的名段,一折精妙绝伦的名戏,一位载名史传的名家,一个嫡传再传的门派,一个风格独特的流派,一个博大精深的剧种,核心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艺”的客观规律性的有机结合。就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而言,一出唱段、一个折戏,一门绝技、一个流派,以至一个剧种,无继承就无创造,无创造就无生命,其核心依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艺”的客观规律性的有机结合。清代中期以后,文献、实证及口碑相对多了起来,可以更清楚地考察分析伶界的组织、结构、生产和生活,进而由此可以确定川剧形成过程中“人”与“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创造。

戏曲的行业分布、行当分类以及职业分工,需要与戏曲的艺术特性、社会需求、业者诉求相一致、相统一,伶班的组织结构、人员分工及专长素质,需要应承古典戏曲的本色原理,因循传统戏场的简约形制,符合戏本、戏目的人物定位,以及适应观众对角色行当的偏好与喜恶,以极致化地发挥群体和个体的知识、专业和技能,从而获得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所带来的效益。

就现有资料考察,到了清代中期,川剧的职业结构和人员关系,更加的明晰和规整。主要包括有:1.班社组织者;2.角色扮演者;3.“场面”司乐者;4.“衣箱”管理者;5.内外庶务者;6.“背箱”等辅助人员。据《成都通览·成都之优伶》记载,“打锣鼓者曰场面,帮高腔者曰后台,装老生、小生者曰生角,装净者曰花脸,装女角者曰小旦,装侍从者曰穿角,司庶务者曰打杂,司衣饰者曰管箱,出钱组织戏班者曰本家,又曰班长”。

由于川剧的地方特色以及戏班的具体情况,在角色行当及称谓上略有差异。

中原戏曲的“五行”(生、旦、净、末、丑)与旧时川剧戏班就不太一致。按照《广安州新志》的说法,“其色目,有生、旦、丑、净四名”,似乎少了一行“末”,实则并不完全尽然。

在清末的《成都通览》中,就将装扮老生者,称生角;装扮女角者,称为小旦;装丑者,称小脸,另外则有小生、花脸。依照川班子的内部划分,也是分为五行——只是将小生专门提了出来,单列成行,将末(须生)归入了生角,戏班内部的“七行半”——全班人员归行分工各办神会,其中的角色行当也是五行神会:生角——文昌会,小生——太子会,旦角——娘娘会,花脸——财神会,丑角——土地会。从川剧的行当划分,将小生单列成行,旦角称小旦,丑角称小花脸,可以管窥川剧的“三小戏”——可谓“三驾马车”,引领并主导了清代四川戏曲观演的市场。

角色 对于戏班中的各行人员,会依据他们的色艺、名声与戏资,进行分级定等。首屈一指的,尊为“大当家”,俚语叫“大脑壳”(出处不详);屈居其次的,叫着“二当家”,也叫“二脑壳”;再往后,叫“三当家”,也叫“三脑壳”。主要的名目及其称谓,略列如下:

旦角(通称文行) 当家旦角、二当家、三当家。

小生(文武小生) 当家小生、下手、二小生、帕帕生(娃娃生)。

生角(须生老生) 当家生角、二当家、“古古滩生角”(意指:啥子都来)。

花脸(通称净角) 当家花脸、下手、二花脸、杂脚花脸。

小花脸(通称丑角) 当家小花脸、下手、二小花脸。

穿角(下驷角) 上天龙、袍子、走卒、彩女。

场面 川剧司乐称“场面”。分硬场面(打击乐)、软场面(箫管弦索),各有司职、相互配合。通常有七人司乐,其分工及名目如下:

硬场面(武场面),5人:

鼓师 司小鼓、板、盆鼓,并通过手势、鼓点来指挥。地位崇高,权威很大,仅次于班主,班内人咸尊重之。

大锣匠 司大锣,兼敲包锣、更锣、云锣、道锣。

大钵匠 司大钹,兼奏苏钹、铰子、碰铃。

堂鼓匠 又名三下手,兼打梆子、苏铰。

小锣匠 兼敲马锣、铛锣和二星,兼任捡场工作,有“半边打杂师”之称。

软场面(文场面),2人:

上手师 司胡琴、盖板子或板胡和唢呐、笛子,在戏班的地位仅次于鼓师。

下手师 配合上手,随奏二胡、唢呐、笛子。

管箱 川剧戏装均系明装。大雅大美,戏戏通用。上至西周,下至当朝,列朝列代皆可通用,既节省戏装费用,亦便于“搬台口”。道具(砌末)亦有定制。大型戏班,有所谓四大衣箱共12口之说:大衣箱3口、二衣箱4口、饰扎头4口、奇宝箱(杂箱)一口。

管理衣管者4人,一为大衣箱,专管文的戏装,男女褶子、蟒袍;二为二衣箱,专管靠、马衣、袍子、龙箭等;三为饰扎头,专管头帽、口条;四为打杂师,管理道具(砌末),负责舞台上的摆场。

打杂师 负责开列戏码、挂戏牌,舞台捡场(打门帘、摆桌椅、递砌末),以及配合演出“打粉火”(施放烟火和粉火)、“答内白”等,有时对外“写戏”,兼任外管事,旧有“金管事,银打杂”之说。

打杂师时常介入剧情戏理之中,如川剧丑戏《五子告母》中,阎君出堂审案,当一声鸡鸣,呆立台上,阎君变成“木偶”,这时就由打杂师出场,把“它”抱下场去。川剧打杂师的这一点睛之作,活用在了当代艺术创作中,蓝光临先生主演《杨广登殿》时,就由打杂师将黄袍加身的杨广扛上台,整装戴冠,在其鼻梁上涂抹 “豆腐干”,走到台中,说道“像这样的人都要当皇帝,江山啷个不垮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氢能源有轨电车将下线,基建巨头中铁发力轨交车辆装备

记者|唐俊6月26日,中铁工业(600528.SH)发布消息称,中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下称中铁轨道)氢能源有轨电车即将下线。该项目于2...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职业化的川剧伶班)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