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黄爷爷因为背部剧痛入院,没想到竟然是遭遇了胸腹主动脉夹层。一旦夹层撕裂,他很可能因为瞬间大出血猝死。幸运的是,历经两次微创手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帮助黄爷爷完成了问题主动脉从上到下的修复。手术的成功开展,也开启了全省范围内微创方式治疗全段胸腹主动脉夹层的大门。
迎难而上:用技术挑战高度
去年8月,黄爷爷突然背部疼痛难忍,经急诊绿色通道送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CT提示动脉夹层撕裂严重。“从主动脉上端到末端均受夹层累及,并且多个重要内脏动脉同时受累。”对于黄爷爷的病情,市三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崔驰用四个字进行了总结:命悬一线。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随时可能因主动脉夹层破裂大出血死亡。
胸腹主动脉全段夹层因其病变范围广、死亡率高、手术难度大,被定义为“难以拆除的不定时炸弹”。如果以外科手术方式治疗,无疑存在创口大、恢复慢等问题。经过全科讨论,决定以微创方式对黄爷爷展开治疗。对于范围极广的主动脉夹层来说,微创方式虽有明显优势,但却给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个风险,就在于患者极易发生脊髓缺血损伤导致截瘫;其次,手术涉及多个内脏动脉重建及保护,而动脉一旦损伤将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这些问题放在微创之下,无疑是难上加难。
两期手术:实现精准微创治疗
为了保障治疗安全,黄爷爷的手术分为两次进行。一期手术在去年8月22日顺利完成,通过植入主动脉的覆膜支架来帮助近端的血管破口“堵漏”。为避免黄爷爷在术后发生截瘫,团队为其制定了一个恢复周期,二期手术被安排于今年6月进行。
崔驰介绍说,本次手术中用到的是目前血管外科最先进的“微创开窗技术”,即利用前沿3D打印技术结合患者术前CTA影像,制作出与患者主动脉形态完全吻合的“血管模具”。医生根据模具形态预先在支架上开凿小孔,并在术中通过血管将支架送入,再将小孔逐个精准对位于内脏动脉,即可完成内脏动脉重建和远端血管破口的封堵。手术伤口约2cm、术中出血量仅几十毫升,精准操作之下实现了患者的最大化受益。
手术的成功开展,也填补了四川省微创手术治疗全段胸腹主动脉病变领域空白,对于大部分胸腹主动脉长段病变的患者来说,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李诗敏 本报记者 邓晓洪 余星雨 文/图
新闻推荐
刀郎(资料图)夷杨颖本报全媒体记者刘冰玉周靖法院演出侵权案件应由演出组织者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演员未能举证组织者的由演...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