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画像
贾登荣/文
随着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历史上被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献明肃皇后刘娥又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据《宋史·后妃传》记载:刘娥“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为华阳人。”这个出生双流贫寒家庭的成都妹子,为何去了京师开封,又如何走进皇宫,晋封皇后?作为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她“垂帘听政”对大宋王朝是福是祸?历史上的刘娥与戏剧《狸猫换太子》、小说《三侠五义》中的刘太后又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京师卖艺 击鼗小妹入皇宫
《宋史·后妃传》中如此记载刘娥的家族背景:“祖延庆,在晋、汉间为右骁卫大将军;父通,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从征太原,道卒。后,通第二女也。”刘娥的先祖、父辈都地位显赫。她的祖先刘延庆,当过右骁卫大将军,为保卫皇宫、警备京城的禁军将领;父亲刘通也当过虎捷都指挥使、嘉州(乐山)刺史等重要官职。然而这些说法,许多学者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为刘娥编造显赫的身世,是封建社会为尊者讳。
其实刘娥家境并不好,“后在襁褓而孤,鞠于外氏”。她出生不久,父亲去世,母亲庞氏无力抚养,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小小年纪的她拜师学艺,学习歌舞,而且最“善播鼗”——即摇小鼓。大约13岁,她就离开成都,长途跋涉来到了北宋的首都开封府。
《宋史·后妃传》说,“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摧之入京师。”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带着刘娥到开封跑江湖卖艺。人的命运往往就那么神奇。因为长相甜美、歌喉婉转,刘娥的名字渐渐传开了。恰好,当时的襄王赵恒(即后来的宋真宗)有意纳妾:“蜀妇人多材慧,吾欲求之”,时任王宫指挥使的张耆便将刘娥买来献给襄王。15岁的她,成为襄王的侍妾。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说:“刘氏始嫁蜀人龚美,美携以入京;既而家贫,欲更嫁之”。作为刘娥的第一任丈夫,龚美在京城混不下去,就想出了“卖妻”的损招!
成为赵恒的侍妾后,刘娥并非一帆风顺,相反却遇到了更大的磨难。《宋史·后妃传》说,刘娥“入襄邸,王乳母秦国夫人性严整,因为太宗言之,令王斥去。王不得已,置之王宫指使张耆家。”虽然赵恒非常喜欢刘娥,两人如胶似漆,但乳母秦国夫人看不起刘娥的出身,并且让宋太宗赵元义知道了这个消息,宋太宗命令赵恒将刘娥逐出襄王府。迫于父命皇权,赵恒只好把刘娥送出王府,偷偷藏在张耆家里,不时前往私会。刘娥与赵恒这种地下夫妻的日子,足足持续了15年之久。
宋太宗至道三年(995年),宋太宗赵光义病逝,赵恒登上皇位。成为宋真宗的赵恒并没有忘记刘娥,很快把她接入宫里。据史书记载,长年幽居的刘娥,“性警悟,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天天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虽然已经是30多岁的年龄,容貌上比不过那些二八芳龄的少女,但刘娥“性警悟,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深得赵恒的喜爱,“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赵恒非常器重刘娥,不顾大臣反对,于1012年在刘娥43岁时,终于册封她为皇后。
垂帘听政 办实事稳天下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赵恒重病,已经无法批阅奏章。他把目光投向了刘娥,让她代为处理大部分政事。宋真宗考虑到太子赵祯年方10岁,没有独立处理政事的能力,便下诏说:“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这为刘娥名正言顺地执掌朝政铺平了道路。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病逝,11岁的太子赵桢即位,刘娥被尊为皇太后,开启了被后世多次使用的“垂帘听政”模式。
刘娥“垂帘听政”11年,如《宋史》评价“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在权力交替的过程中,她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天下。她执掌朝政时,还做了三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一是终结“天书封禅”运动,避免了人造祥瑞活动继续泛滥。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初四,宋真宗赵恒带着“天书”,踏上了东去泰山封禅之路,由此开启了长达10余年的“天书封禅”运动。为了讨皇帝欢心,地方官员专门制造所谓的“祥瑞”,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一些不学无术的投机分子乘机获取官职与好处。刘娥临朝摄政后,听从建议,下令将“天书”随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彻底终结了这场扰动大宋王朝多年的“天书封禅”运动。
二是对官员不分亲疏,一视同仁,避免“党争”。宋真宗末年,朝廷党争激烈。刘娥对朝臣利用姻亲、朋党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大搞党争,深有感悟。她临朝后,曾流着眼泪对大臣说:国家多难,如果不是诸位重臣同心辅佐,怎能有今日之景象?卿等可以把亲族名字呈递上来,当尽数推恩破例录用,共沐皇恩。其实,刘娥这样做另有目的。众臣将亲族亲信姓名一一呈递上来,她让人绘成图,贴在自己寝殿的墙壁上。凡有奏章请求升迁封赏,刘娥就会比对这张图,一旦发现名单中出现举荐者的亲戚朋友,就要派人调查;如发现此人德不配位,就会“留中不发”,从而防止了朝中出现朋党集团。
三是发行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下旨在家乡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掌控印制过程,正式将交子这种在四川地区流行的民间商业信用凭证确立为政府法定货币。而在西方,1661年瑞典银行才发行纸币,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早了600多年。
此外,刘娥坚决不效仿武则天,不以外戚乱朝政。刘娥临朝执政后,有一个叫方仲弓的官员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接着御史中丞程琳又献上一幅《武后临朝图》,请她效仿。刘娥却“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戏剧小说 张冠李戴遭污名
电视剧《清平乐》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刘娥临危受命,为大宋王朝夙夜操劳,兢兢业业的历史,但在戏曲小说中,她的形象却遭遇了严重的歪曲。
元代戏剧家纪君祥创作了著名的杂剧《赵氏孤儿》。这部讴歌忠良的壮烈悲剧被元代另一个无名氏戏剧家改编成了《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故事背景变成了宋真宗年间,内容也变成了刘皇后刘娥由于无子,于是想谋害李妃所生的太子,宫女寇承御和内侍陈琳,用黄封妆盒救出要被刺死的太子。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创作的戏剧《仁宗认母》,几乎照搬了《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的剧情,明成化年间的《金丸记》也是如此,而同一时期的弹词《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率母传》,则第一次让断案如神的包公出场,查明真相。这些作品张冠李戴,让刘娥“躺着中枪”,一律都是反面角色。
到了清代,《万花楼演义》和《龙图公案》两部小说,延续了刘皇后陷害李妃,抢夺其子的故事。待到长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问世,成为这个故事的集大成者。这部小说沿袭了此前的套路,但情节更加曲折离奇,细节更加生动,语言更加通俗。这其中,狸猫作为一个重要的配角登场,“狸猫换太子”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精彩桥段,让这个故事流传更加广泛。《三侠五义》也被民间艺人改编成多种曲艺底本、剧本,以各种曲艺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以《三侠五义》为蓝本,诞生了说唱《盘盒》《救主》《拷御》《李宸妃冷宫受苦》《阴审郭淮》《狸猫换太子》《拷打寇承御》等,京剧《打龙袍》《狸猫换太子》,湘剧、汉剧、滇剧、川剧、豫剧、绍剧、秦腔、昆曲、梆子戏等剧种中都有类似故事,至现代更拍了不少电视剧。在这些作品中,历史上的刘皇后刘娥一律被当作了心狠手辣、“狸猫换太子”的刘妃。
新闻推荐
前国手焦健来蓉当基层篮球教练 称“成都篮球氛围好,未来定出国手”
焦健指导孩子们做技术动作昨日上午,成都西门一篮球馆内来了三位特殊的客人,前国手焦健、朱东与前八一女篮名将李晓霞,他...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