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曝光了一些手机APP通过植入插件,转移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及手机软件近50款。事实上,用户除了在使用手机APP时可能会被监视外,使用电脑浏览网页也存在这一隐患。
刚和朋友聊到去吃小龙虾,订餐软件就推送你心仪的餐厅;刚与家人讨论完装修设计,购物软件就出现相关产品。这种精确推送的背后,让人细思极恐。APP里面的这种“正合我意”是怎么出现的?个人信息为什么出现在其他地方?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李欣璐实习生李智桦肖郅璟
惊悚
手机软件偷窥用户隐私
据成都市民王女士反映,自己跟老公聊天时说起一个汽车品牌,15分钟后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该品牌推送广告。
2020年3·15晚会点名多款APP上演“窃听风云”,违规盗取个人隐私信息。天天回收、萝卜商城、口袋钱包等50多款手机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盗取用户隐私。
一些手机软件中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插件偷偷窃取用户手机中的隐私信息,包括短信、通话记录、联系人等。这些APP包括国美易卡、最强手电、爱转转、91极速购在内的50多款,这些APP会获取移动设备的IMEI号(移动设备标识号)、电话号码、聊天记录、通讯记录等隐私信息。读取用户的隐私信息后,还会将数据悄悄传送到指定的服务器存储起来。
体验
真假难测
7月22日,记者对此展开了测试。在关闭手机屏幕后,记者和同事以聊天的形式谈论要购买水杯,谈话结束后几分钟,记者打开手机购物APP,APP就向记者推荐了保温杯。此前,记者从未点击或搜索过保温杯这类关键词。
不仅聊天中的关键词会出现在广告里,有网友称在通话中谈论雨花石香烟,随后收到了石头的广告;有网友在查看信息网站时,拜托父亲去买方便面,然后刷出了方便面的相关信息。还有人称,自己家养的鱼死了,第二天购物网站就发出了水族活鱼的推送。百度、头条、淘宝、饿了么等软件均被人指出,与消费者过于“心有灵犀”。
对此,饿了么相关人士表示,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
调查
500元买软件即可查隐私
7月22日,记者通过网站查询“微信聊天记录、开房记录”立即出现了很多页面,一家公司声称:只需知道对方的手机号、QQ号码、微信号码、微博号码,就可以锁定机主的位置,即使远在天边也可以锁定机主的位置,定位找人。
7月22日下午,记者通过网站留下的客服联系方式添加客服微信,该客服声称确实如网站描述那样,只需用户购买查询软件,搜索对方手机号或者微信号就可以看到对方实时位置和聊天记录,并且保证定位准确率很高。安装软件可以长期使用,只要自己不卸载,查询就没有限制。当记者继续询问被查询人是否会发现时,该客服表示,该软件不需要通过对方同意,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可以帮你查询获取。当谈及安装费用时,该客服表示,软件一次性收取500元,并且收取180元定金,先教安装使用,保证软件没有问题后,再付尾款。
记者调查发现,出售个人信息者不仅出现在各个网站,一些人还在QQ群、论坛、暗网等各种渠道出售个人信息。
解密
软件为何能偷听
在今年2月23日召开的国际四大信息安全会议之一的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安全会议(NDSS)上,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任奎团队联合国外研究团队在会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了一个新攻击路径:智能手机APP可在用户不知情、无需系统授权的情况下,利用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手机扬声器所发出声音的震动信号,实现对用户语音的窃听。在关键字检测任务中,这种窃听攻击可以以平均90%的准确率识别并定位用户语音中所携带的关键字。
业内人士介绍,某些APP里面,暗藏着一个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的一个插件——SDK(软件开发工具包)。某些第三方公司开发的SDK插件存在未经用户许可,窃取用户手机中短信、通讯录和设备信息等个人隐私信息。
据今年的3·15晚会报道,除了内嵌SDK以外,还发现一些知名手机APP也有搜索用户隐私的现象,涉及酷音铃声、手机铃声、铃声大全等多款APP。
据APP专项治理专家工作组揭露,一些APP刚刚安装进手机,一次都没有打开过,它却已经开始向外界悄悄地传输数据。这些APP在隐私政策中没有告知用户,是完全自启动的方式,悄悄地把用户传到自己的服务器上。更可怕的是,APP获取的信息不仅能自己用,甚至还有部分APP会把信息传给第三方。
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系的张健教授表示,目前,对操作系统获取权限的管理还没那么细,因此很多应用程序要求获得的权限已经到了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级别,有的甚至连通讯录都可以访问,这意味着可以在用户的手机上植入间谍软件,窃听用户的通讯。
新闻推荐
深圳楼市“急刹车”,成都会不会跟进?业内人士:成都目前暂无调控政策升级的理由7月16日,深圳出台被称之为“最严”的楼市...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