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颐
如果把茶馆视作城市的一个“细胞”,那么在“显微镜”下对这个“细胞”进行分析,无疑会使我们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刻。
在传统历史学的学科分工里,以分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是历史地理学。不过,新史学扬弃了这个观点,空间不仅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范畴,也成为了社会文化史的重要分析对象。历史学者王笛的史学研究就始终围绕故乡成都及长江上游区域来描述、分析社会空间。
从1995年着手写《街头文化》一书起,王笛便竭力发掘关于成都地方文化的细节资料。他谈到自己集中考察和回答的一些问题,包括:公共空间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有何功能?城市民众与城市公共空间有何关系?国家和地方精英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街头和社区?大众文化与地方政治是怎样交互影响的?等等。
新近出版的《显微镜下的成都》一书共分为四部分:街头,进入城市内部;茶馆,打开微观世界;袍哥,解谜秘密社会;麻将,跨世纪的困惑。前三部分大致上是王笛几部旧作的简明摘要版,第四部分是新增补的近期研究,分析思路与茶馆研究接近,可视为茶馆的延续和变体。
王笛在叙述茶馆这部分内容时,不只关注其内部运作、茶馆与客人的关系,而且侧重探讨信息交流、经济交易、社会纠纷、行话规则、文化表演、政治谋划等活动如何在茶馆这个小世界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讨论了现代国家对茶馆的改造及其结果。成都的茶馆与西方的咖啡馆、酒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作为社会公共场所是20世纪初中国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如果把茶馆视作城市的一个“细胞”,那么在“显微镜”下对这个“细胞”进行分析,无疑会使我们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刻。
王笛早在讲述茶馆时就提出了“显微镜”的比喻,他在“显微镜”下对成都这个“肌体”不断进行全面考察和细致描述。在茶馆的人群构成里,“袍哥”是一个有着民间话语权的特殊群体。在以雷明远为中心的《袍哥》里,王笛进一步分析了在《茶馆》里就注意到的袍哥“吃讲茶”在地方权力和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川西平原的风土、社会、组织、管理、政治、经济等共同运转所构建的一个既有普遍意义又有独特气质的中国近代民间社会。
王笛还尝试把文学式的描写和严谨的历史研究相结合。本书的多处场景,如:1900年1月1日,成都的茶客们是安逸的,他们对于遥远的华北平原正在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变动几乎毫无所知,就算有些风声,也不过是几声唏嘘;雷明远亲手处死与裁缝偷情的继女的场景等,都将人物的情态、心理活动、对话,亲人的焦虑、悲痛,周围人的目瞪口呆刻画得栩栩如生。
(《显微镜下的成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新闻推荐
先来看两则新闻,一个是成都金牛区有市民拨打该市网络理政平台反映,说他家附近树上的蝉声音太大,已经严重扰民,甚至让他有耳鸣...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