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不止有熊猫,米其林也不止有轮胎。”9月4日,米其林中国高级副总裁王兆华在长三角地区知名外资企业投资四川交流座谈会上这样说道。
此话一出,会场一阵笑声。不仅仅因为王兆华的幽默感,更因为这句话揭示的真相——固有印象就像一层“纱”,会让刻板印象遮住双眼,影响你对一座城市或一家企业的认知与判断。
这在招商引资中是“大忌”:不对等的信息下,企业可能会因此错过一处适宜发展的投资市场,城市也会失去一个有价值、可以加强产业合作的伙伴。
这让这场长三角地区知名外资企业投资四川交流座谈会意义不凡:这39家外资企业机构和四川18个市州,谈了什么?
“新”朋友的考量:
需求量与供应链
别超没想到,十几年后再到四川来是为了一场座谈会。
他任职于EXOR集团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尽管久未谋面,但别超对这座城市还是熟悉的:公司主营汽车、发动机等自动化生产,在成都生产的沃尔沃、吉利是大客户。
问题是,柯马在成都未设工厂,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司要先在上海完成采购、设计、制造和总集成,待验收后打包封装,再发往成都工厂。不过,若真要在成都新设工厂又并非易事,“除非这里有充分的市场和环境,说服总部相信这笔投资会产生更大的回报”。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座谈会的“新”朋友尤其多——根据四川省经济合作局提供数据显示,此次考察团的39家知名外资企业和机构中,有18家拟在川投资或开拓川内市场,寻找合作机会,14家企业是首次入川考察。
“新”意味着从未投资,柯马这些企业机构大多都有着相似的纠结:因为缺少西部版图的布局,他们有投资计划;但另一方面,对西部的市场需求与容量,又不如长三角地区那般了解。
比如,日立金属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围山正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该公司四川市场的占比并不高,“这一次我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了解四川是否有更多市场需求,以及需求量有多大。”
围山正横透露,目前日立金属为成都提供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眼下最关键的是搭建市场,让公司苏州工厂的产品充分对接成都市场的需求。至于下一步投资,则要进一步评估衡量,包括当地是否有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以及产品的需求量是否能支撑生产,“满足上述情况时,我们会考虑新项目的投资”。
从会上企业家的发言中可以发现,对“新”朋友来说,投资项目必须满足两个关键点: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链(环境)。
一位有招商经验的人士告诉记者,这也是疫情后项目招商的核心要求——前者将为项目提供可预期的市场支撑,从而保证新项目的造血功能;而产业生态,既能降低日常采购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还能在再次出现疫情等不可预知的全球风险时,让企业的正常生产实现最大可能。
在成都,李尔公司已经找到了这样的机会。该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昌宏顺表示,该公司将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落地汽车座椅项目,加入以沃尔沃为核心的产业链。他透露,该项目主要服务两款车型,满产后年产值预计将达10亿元。
“熟”面孔的另类身份:
招商代言人
两年前,赛诺菲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在成都的落地引起轰动。根据当时报道,其全球研发运营中心将与现有中国研发团队整合,使中国成为继法国和美国之后,全球临床开发及运营的第三大支柱。
赛诺菲中国区副总裁朱海鸾在会上表示,两年以来,最打动她的是成都人才的密集度,自己甚至因此还习得了“蓉漂”这个新词。她透露,目前研发中心有300名员工,已经进入第二期投资阶段,公司还加入了重要的数字化创新板块。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晨迪)近日,锦江区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典型案(事)例新闻发布会召开。近年来,锦江区检察院坚持党委领导、立足服...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