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锦江区在全市率先举行街道工作推进会,会议“力度大、举措实”——采取“实地考察+工作推进会”的形式,系统构建“1+5+1”制度体系,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参会单位包括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法院、区检察院,全区各部门、各街道以及区属国有公司,还邀请到各社区干部和居民自治骨干代表参会。
如果说“前半篇”文章是对城市现代治理体系架构的“物理”调整,那“后半篇”文章就要努力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化学反应”。锦江区总结阶段性成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做强街道、做优社区相关工作,让深度的“化学反应”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开创锦江区街道社区建设新局面,为建设更加美丽、更具活力、更有品位的现代化国际化锦江夯实底部支撑。
□郭清平
看顶层设计
构建“1+5+1”制度体系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前半篇”文章重在减数量、调结构,“后半篇”文章重在优职能、顺体制,让街道社区有权管事、有能力办事。
前期改革到位后,街道社区人口、面积等资源要素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对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等都提出更高要求。
这也激发了各个街道社区竞相作为。以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为例,该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社区生活场景营造,推动空间设施与美好生活精准匹配,打造大型综合集成的社区综合体,努力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目前该社区构建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最大、服务功能最全、建设标准最高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锦江区结合实际,构建了“1+5+1”制度体系,作为立足当下、谋划长远的战略布局,这走在了全省前列。
整体来看“1+5+1”制度体系——
其中,“1”即是指锦江区出台《关于做好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意见》,以“赋能增效便民”为导向,提出了推动街道扩权赋能、深化社区减负增效、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21条具体意见。
该《意见》对于目标任务进行了明确:以实现在锦江推门就是美好生活为目标,分为“两步走”——到2020年底,街道、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的职责体系基本理顺,全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基础更加坚实;到2022年,“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构建。
“5”是指赋予街道“五方面权限”,由锦江区委组织部、区委社治委、区委编办、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和交通局、区综合执法局等多个相关部门分头制定,以专门的实施办法明确赋予街道对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对辖区规划编制和建设验收参与权等5方面的权限。
另一个“1”则是指配套工作机制,即《关于深化“街道呼·部门应”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的方案》。该《方案》聚焦做强街道,优化“街道呼叫、中枢派单、部门应答”工作流程,构建街道部门协同运行、高效联动、共抓治理、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看精准施策
因地制宜明确权责 构建共抓治理共促发展工作格局
纵观锦江区,改革后,锦江区的县域空间布局优化、新型城镇化承载能力增强、乡镇编制配备和干部结构改善、基层治理服务效能提升。
围绕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在“物理变化”基础上真正产生“化学反应”,锦江区因地制宜,创新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措施,形成促进“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具体来看,“1+5+1”制度体系既相互配合,又各有侧重。
明确任务清单——《关于做好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意见》中,21条具体实施意见分别回应了“优化社区职能”“完善规划建设体系”“提升社区发展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基层治理效能”5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各项任务权责清晰,促进抓深抓细抓实。
强调赋权赋能——“五方面权限”通过做“加减法”,加大了街道党工委对辖区资源、部门资源和街道事务的统筹协调力度,构建权责统一的工作制度。
做加法:通过落实街道对区级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权等职权,理顺街道与区级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提升街道和社区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和验收工作中的基层治理效能;优化街道对辖区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建议权;赋予街道对综合执法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做减法:街道涉及需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事项,以街道为主进行统筹和督办;区级部门下沉到街道的综合性事项,要严格准入机制,并统一归口报区委社治委。
深化工作机制——在《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求,锦江区又提出深化具体方案。整个运行机制以“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为载体,实现了呼叫信息接收、派单信息调度、应答信息流转的全程畅通、高效便捷的问题处置机制。
“该机制实现多项创新,目的是让部门与街道之间协同配合更加紧密,部门对街道的服务更加精准。”对此,锦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做实中枢机构,把锦江区“街道呼·部门应”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委社治委,负责统筹推进工作落地落实;其次是做细呼叫清单,聚焦群众、企业等反映的问题,梳理出“街道呼·部门应”综合性事项清单45条,分为“简单问题”“一般问题”“复杂问题”3个不同等级,实施不同的处置方法,为基层街道解决问题找准对口部门;第三是做优呼叫流程,包括对口呼叫、联动处置、逆向派单等5个流程。
锦江区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赋权提能,理顺条块关系,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力量统筹,充分激发街道和社区工作活力,让街道有权去管事、有人去办事,构建起街道、部门协同运行,高效联动,共抓治理,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看先行探索
改革探索成效初显 激活基层动能持续用力
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需动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如今的锦江区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千亿”,通过行政区划调整,锦江区进一步构建与区域特征相适应的城市工作体系、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街道管理运行机制、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工作战斗在一线的街道社区体会最为直接——
街道社区“轻装上阵”,发挥更大主观能动性。春熙路街道与重庆渝中区解放碑街道、解放碑商会签订合作协议,缔结友好关系,共推两地商圈建设。三圣街道聚力推进“三圣花乡”转型升级,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留住“都市田园乡愁”。
干部队伍更强,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成龙路街道香樟社区党委书记刘晓作为年轻的社区书记代表,正积极探索产业社区机制,争做善于思考的“后浪”;锦华路街道琉璃社区党委书记游晓英扎根岗位25年,努力在社区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多元参与、社会共治的活力显现。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以“协力构建更具幸福感的社区”为使命,根在锦江、花开四方;平均年龄70岁的“春熙孃孃”专爱“多管闲事”,全心服务百年春熙,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力量。
做好“后半篇”文章还需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在回应民生关切中“以事聚人”,在破题机制改革中“聚人成事”。“做好‘后半篇’文章,关键在锻造一支敢想、善谋、勇为、争先的基层干部队伍。”锦江区委组织部、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提出,要坚持优化结构和配强力量同向发力,为街道社区“添人才”“增实力”;要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坚持考核倾斜和条块同责双向发力;此外,多维发力,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
锦江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要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城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生活高效协同的良好态势。
新闻推荐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巴蜀诗歌文化是一个重要存在
巴山蜀水文气盎然,成渝双城和谐一家。11月1日,在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发表了演...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