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号线一期机投桥站
陆肖站TOD景观示范区
6号线一二期蜀新大道站工地夜景
地铁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流,展示着城市的活力与脉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正在构筑改变城市形态的TOD项目……
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9条,总里程397公里,地铁最高单日客运量近560万乘次、准点率99.99%以上、最小行车间隔120秒,各项运营指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这是成都轨道的运营数据。
2020年将集中开通5线7项目216公里,届时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558公里,成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这是成都轨道的“年度成绩单”。
14个TOD示范项目建设正高速推进,轨道资源、轨道装备、教育培训多元业务稳步拓展,成都轨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这是成都轨道的“正在进行时”……
未来,成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第四城”的成都又将有怎样的发展谋划?
词条一
聚焦优化空间结构体系
奋力开创世界级“轨道线网格局”
以构建“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空间体系为指引,科学精准规划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线网体系,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脉动,促进人口产业科学集聚、城镇体系有序布局,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坚持一体融合,促进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加快高密度线网覆盖。全面对标城市新规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未来经济人口增长对线网承载力需求,精准优化远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有效带动沿线周边地块高强度开发、人口高密度聚集、市政设施高品质配套,形成“商业中心—居住中心—生产中心” 圈层分布的城市群落,实现线网规模与城市发育水平高度匹配。强化多制式功能衔接。按照“中心穿越、串城连接、快慢运行、互联融合”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域快线多网互联融合、快慢线功能有机衔接。探索智慧化运营服务。着眼构建智能、高效的超大线网运营服务模式,制定印发智慧城轨纲要及五年实施计划,创新打造智慧乘客服务平台,确保2021年全网一体化实现智慧安检、智慧票务、智慧测温。主动把握数字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数字位移”新趋势,加快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地铁数字孪生运维系统,营造以智慧智能为基础的运营场景地图,实现对乘客、设施、环境等实体信息的全面感知、深度互联和智能融合,全面增强线网安全运营质量韧性。
加快功能复合,确保产业功能区全面覆盖。坚定轨道交通服务产业功能区的价值选择,坚持务实理性规划,确保“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全面覆盖各行政区和产业功能区,构建形成要素成本洼地,带动沿线优势资源向产业功能区集聚。按照“独立成市,组群发展”理念,主动将轨道交通和相关TOD项目融入功能区模块化设计,打造轨道、公交无缝接驳系统,提高功能区内部交通的便利度和体验感。
带动区域聚合,助力成都都市圈加快成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市场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络状、全覆盖交通网络,形成辐射成渝地区的先进资源要素引力场,高效整合转化优质资源要素、信息物流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线网覆盖面,助力加快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
词条二
服务扩大消费供给体系
着力营造国际范“轨道生活场景”
深化轨道交通空间营造和场景赋能,引领构建“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可停留、皆能交往、皆有效益”的轨道生活方式,助力成都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辐射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需求动能,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打造TOD社区,重塑公服商圈体系。围绕社区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生活服务需求,积极对接公服领域头部资源和商业领域头部企业,加快推动其核心优质商业、产业资源入驻TOD项目,着力打造涵盖睦邻友好、交通出行、托幼养老、管理服务、智慧健康等复合功能的社区舒适物设施体系,激发“生活+体验+社群”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着眼都市级、区域级、社区级消费布局以及项目整体战略定位,积极参与重点TOD项目;全面推动业态创新、设施改造、品牌集聚、功能升级,形成零时差对接国际时尚潮流、即时性服务国际消费群体的“成都消费”影响力,助力打造国际消费资源配置中心。
丰富场景供给,调节城市运行节奏。致力构建文化价值鲜明、商业功能融合、步行舒适宜人的美学体验空间,在“艺术站、艺术重点站、城市级艺术重点站”三级空间内,精心雕琢建筑小品,生动呈现天府文化;以人性尺度构建地下地上紧密衔接的立体步行者网络,强化与城市广场、公园绿地、滨江空间接驳,以别样精彩的设计感和独特的人文感吸引乘客驻足流连。培育新消费热点,引入独特性体验,打造体验式商场、体验式酒店,营造天府文化品鉴、体育健康脉动、未来时光沉浸等新消费场景,着力增强消费者价值认同,促进形成新的消费行为习惯,实现“人留”向“财富流”的有效转化。
强化项目支撑,引领生活时尚潮流。高品质高标准推进TOD综合开发,“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一批高显示度TOD项目载体,展示城市魅力,激发商圈活力。
词条三
推动做强现代产业体系
致力厚植高质量“轨道产业生态”
以构建高品质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为导向,在各细分领域精准招引一流企业、集聚先进要素、涵养产业生态,着力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比较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产业新高地。
聚焦先进制造,建强轨道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前端价值转化。充分运用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加快推进自主化全自动驾驶技术等多个应用项目研发。积极拓展轨道建材市场,大力拓展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材市场。带动产业链后端价值延伸,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风险可控的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加快构建“1+N”轨道交通智能维保体系。打造行业领先的轨道交通车辆检修综合服务商,打造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大部件智能维保技术标准,助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西部轨道交通车辆维保服务中心。
挖潜线网价值,做好“后半篇文章”。聚焦增强车站作为消费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可达性、开放性,让轨道客流变“客留”,让“客留”变效益。按照“合理规划、一体设计、同步实施、高效利用、功效兼顾、安全运行”的原则,将轨道车站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整体策划。
词条四
助力重构城市治理体系
合力打造可持续“轨道营城模式”
积极参与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的投建运维体系,讲好轨道营城故事,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轨道城市建设,为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紧扣政府主导,提升“政策+执行”位势。加强战略引导。进一步优化完善TOD综合开发战略规划,力争2020年内推动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扎实推动TOD综合开发与科创空间、人才公寓、商业服务设施融合发展。理顺政企关系。从根本上理顺政府与企业在轨道交通业务上的委托和授权经营关系,更好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创新投建模式。探索创新轨道交通及TOD综合开发投建模式,率先在成都东部新区试点推行“轨道+物业”一体化城市综合开发与运营,即包含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轨道交通沿线车站、车辆场段周边土地开发在内的打捆式、一体化城市综合开发和运营业务。
坚持企业主体,构建“竞争+合作”格局。倡导多主体特色开发。持续推进协议型、股权型等合作开发模式,积极引入专业化综合地产企业、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管理机构和市属国企、区县平台企业参与TOD综合开发,实现资源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打造全球化合作平台。主动“走出去”,面向全球寻找有先进理念、优势资源和专业化投资运营团队的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开展对外推介,积极引入新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持续提高TOD投建运维一体化专业化能力水平。积极利用城市机会清单、招商推介会等对外开放平台,努力将TOD打造为成都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强化现代化治理能力。
树牢商业逻辑,力求“当前+长远”实效。强化资金平衡筹划,以TOD理念为统揽,着眼轨道交通长远发展,构建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平衡方案。坚持资本化方向,从日常运营融资、项目建设融资等方面开展筹融资工作。密切跟踪资本市场动向,积极推进TOD项目商业资产证券化,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建设。推动品牌价值输出,系统总结轨道交通以及TOD开发投建运维实践经验,从业务标准、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体系,抢抓交通强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系列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瞄准国内二三线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输出技术标准、人力资源,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供图:成都轨道集团
后记
成都地铁,生活一脉——这句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成都地铁的宣传语,如今早已经成为现实写照。
察势者智,驭势者强。从面对“大城市病”,提出“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目标,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到制定规划,提出2035年形成1699公里的线网规模,轨道交通分担40%的出行需求,覆盖中心城区60%的居住就业人口,成都不断实践“轨道交通改变城市布局,TOD开发改变城市形态”。
定位于“打造国内一流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成都轨道集团与城市同频共振,为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澎湃轨道力量,书写全新篇章。
新闻推荐
事发前,成女士与小浣熊合影近日,来自成都的成女士因到店消费获得与小浣熊亲密接触的机会,却被抓咬伤。而当她想要商家承...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