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到法院诉讼大厅咨询业务 成都中院供图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冰玉
受疫情影响,当事人无法到法院领取庭前文书,其现在居住地址也不是固定居住地址,应该怎么办?近日,在成都市中级法院受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二审案件中,法院向当事人发起了电子送达,化解了当事人的焦虑。当事人只需登录成都中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面部识别和手机号双重验证即可在线签收电子文书,整个过程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
自2020年2月成都法院被最高法授权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以来,成都中院不断优化诉讼程序、完善信息技术保障,加快研发在线立案、在线诉服、电子送达等线上线下交互、同步异步融合的应用系统,全力打造电子诉讼成都样本。以上述案例为例,“电子送达”既是成都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的一部分,也是多年来成都法院诉讼事务全流程剥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成都两级法院已将送达、保全、人民陪审员调用、卷宗装订、扫描录入、庭审记录等事务从审判核心事务中剥离,并完善配套举措,有效提升法院审判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与以往的诉讼程序有别,也不同于其他法院的诉讼体系,成都中院创新办案服务保障模式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点与成都特色。”成都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诉讼事务全流程剥离,分段分层全链条集约,顺应了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通过对法院原有办案模式的“破旧立新”,推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践行了新时代全国一流法院的建设要求,将审判辅助事务集中集约剥离,助力审判质效提档升级;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成都法院特色,在成都中院审判事务中心的基础上,形成审判辅助、诉讼服务双重保障新模式,展现出成都法院独有的探索与突破。
一体两面
对内对外集中保障
在成都中院二审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庭审上,原、被告正就双方是否存在借贷关系进行激烈辩论,语速飞快。承办法官本想提醒双方放慢语速,但从电子屏幕上看到速录员已完整记录了双方的辩论意见。整个庭审程序快速高效,仅用时40分钟。
法槌落下不久,打印好的庭审笔录就已经放在了双方当事人面前。“原来书记员大量的工作得等到开完庭加班完成,现在由专业速录员承担庭审记录,记录速度提高到每分钟200多字。法官也可以加快庭审进度,书记员更能腾出时间去做其他审判辅助事务,当事人的诉求也能更快得到回应,一举数得。”该案承办法官介绍道。
近年来,成都中院在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探索出了一套依托对诉讼流程的分段分层,对诉讼事务进行重组、重构的机制,实施了对法院办案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系统工程。通过对诉讼事务的全流程剥离、全链条集约,整合数百名审判辅助人员,引入多家专业服务公司,重组数以万计的审判辅助事务,架构起了对内支撑、保障数万件案件的审理能够高效运行、数十万件审判辅助事务得到精细分流和妥善处理,对外为数十万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诉讼服务的“一体两面”办案服务保障中心。“一体”即统一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两面”即围绕法官办案,对内服务法官承担多种审判辅助事务,对外服务当事人提供全域司法服务。
2019年以来,在总结近10年的诉讼服务中心运行经验基础上,成都中院再次提出对审判辅助事务进行第二次剥离,重点将可以集中批量和流水线作业的文书送达、庭审速录、扫描归档等工作引入专业服务公司承接,并由法院制定任务流程、任务标准;将诸如法律文书生效核查、上诉事务办理、诉讼费退费审核、庭审排期等与法官行使裁判权密切相关的辅助事务归集由审判辅助人员构成的专业化办案辅助团队集中办理。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仍然高效办理诉讼服务事项231万件次。在成立办案服务保障中心二次剥离审判辅助事务后,审判团队的事务压力极大缓解,员额法官更有精力集中办案。
集中送达
助推审判提速增效
为了缓解送达难问题,自2016年起,成都中院积极探索制度化剥离审判辅助事务,引入第三方服务力量参与送达,最大限度解放司法核心生产力,有效服务审判。以成都高新区法院为例,该院已将送达、保全等事务从审判核心事务中剥离,去年,该院开展一站式司法文书送达以来,集中送达组月均完成送达1000件。“将审判辅助事务剥离后,能够节省法官近20%的时间和精力。”高新区法院法官表示。
2019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都中院探索构建办案服务保障中心,通过设立集中保障团队,采用全院统一标准,将送达事务交由专业小微组织集中集约办理。这种由特定人包干包办、将审辅事务分类置于办案全链条上的新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司法审判生产力,使得法官专精于案件审判、法官助理专注于办案辅助,实现审判质效进一步提升。
2020年初,成都中院正式启用自主设计智能送达系统,全面推进电子诉讼改革。在全流程网上办理案件的过程中,系统实时收集合议庭成员、联系电话、排期信息、开庭地址等信息,自动检测需要送达的事项以及涵盖的诉讼文书模板,当完成开庭排期时间确认后,主动向办案人员弹出“是否发起送达”的询问,再自动组装文书并生成送达任务。升级了过去电子送达需要由办案人员选择受送达人和对应的诉讼文书后再发起“一键送达”的模式,不仅统一了文书制作标准,预防了文字书写错误,而且杜绝了选错对象、送错文书等情况。
“电子送达实在太方便了!”不少当事人都这样感叹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智慧法院的推进,电子送达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及大力推广。在疫情期间,电子送达更是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办案服务保障中心按照“递进式”流程优先采用电子送达方式,通过全流程电子诉讼生成在线签章加密的诉讼文书,一键送达,一键签收。电话、短信送达全程留痕,当事人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查看、下载。由于操作便捷,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成都中院的电子送达签收率长期保持在70%以上。
2020年,成都中院为受送达人提供了143792次邮寄服务,通过公证参与送达集中处理案件25141件,共服务了112803人次。送达事务分流至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后,不仅减轻了审辅人员的工作量、缓解了法官的办案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送达难的问题。
统筹速录
全力做好庭审服务
立案后不久,刘律师就收到了成都中院的开庭传票,得知他代理的案件将于9日后开庭。这起案件立案不久就排期开庭,得益于成都中院运行流畅的集中速录保障机制。将庭审速录、开庭排期等审辅事务交由办案服务保障中心的速录保障团队统一处理,既能提高排期效率,又有效防止了漏排、错排等情况的发生,实现了速录调派工作的智能优化。
通过成都中院创新开发的庭审速录管理系统,法官助理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发起开庭申请。办案服务保障中心的速录保障团队根据申请需求,统一安排速录人员、协调开庭时间,有效避免了庭审排期“撞车”现象的出现。若是遇到案件改期,同样可通过庭审速录管理系统一键解决。高效集约的办案服务保障模式,缩短了办案周期,提高了审判质效,让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保障。
与此同时,常态化开展的速录能力实战演练,也使速录人员的庭审记录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每月开展的业务培训、定期举办的技能练兵、特性化的考核评查,同样使得速录人员的庭审过滤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法律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据统计,大部分速录人员的记录速度超过每分钟220字时,正确率超过90%。当语音播放速度最快达每分钟260字左右时,速录人员也能做到正确率超过85%的实时转化。
2020年,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共接收庭审记录申请 31250 件,安排 28787 件,安排率达到92.12%,基本满足所有庭审记录需求。
专业归档
整合末端辅助事务
为推进档案卷宗电子化建设,促进卷宗扫描、归档工作的规范化、秩序化开展,成都中院采用统一标准,将卷宗扫描、归档工作集中剥离至办案服务保障中心,由专业团队负责,确保卷宗整理规范、扫描及时、查阅方便。法官助理只需将案卷材料向结案审核组移交,同时发送材料的电子版,结案审核组将根据归档标准及时扫描录入、整理归档。所有材料随到随扫,且签发、送达、归档等每个节点在卷宗中清晰可见,整个流程实现全程留痕。从法官把判决书写好,到卷宗归档,这个周期只需要7天。
专业的保障团队、有序的运转流程,大大提升了归档效率,结案后的所有事务性工作,审判人员都不用再操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审辅人员的工作负担,审判资源紧张的局面也得到了较大改观,法院人员分类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契合司法责任制改革,法官的审判核心事务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办案服务保障新模式下,成都中院“四位一体”抓办案效果彰显,人民群众参与诉讼的获得感、满足感全面提升。
新闻推荐
根据《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2020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要求,本报经严格审核,现将通过记者证年度核验人员名单...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