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早的月票票花设计稿
张建 文/图
1956年6月1日,成都公共汽车发售了第一张月票。从纸版月票到IC卡,再到手机扫码乘车、“人脸支付”刷“脸卡”,月票的进化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60多年过去了,如今成都公共汽车已拥有营运线路800余条,营运车辆超过1万辆,但“小小月票无小事”,成都公共汽车月票发行史是一场“爱民接力赛”。
利民措施 一发不可收
成都公共汽车月票的首发时间是1956年6月1日,当天发售的是售价4元的“市区通用月票”和售价6元的“市区公用月票”。“两票”均需凭单位介绍信购买,区别之处是前者为自然人购买,月票上贴有本人照片,不得借给他人使用;后者是法人单位购买的,供单位公务出行人共用,所以月票上没有贴照片。那时成都仅有5条公共汽车线路,即:武侯祠至梁家巷的第一线,盐市口至火车北站的第二线,牛市口至青羊宫的第三线,望江楼至北巷子的第四线,以及五世同堂始发的环行线。
成都公共汽车月票的推出,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措施,更是地方政府在“一切为了人民”理念的推动下,“有想法有办法”的集中体现。所谓“有想法”,就是在零票售卖中提炼出一种全新按月发售的“长期车票”,让持月票人搭乘公共汽车得到价格的福利和上下车的快捷,没有零售票的繁琐,也不受车程长短的限制。所谓“有办法”,就是企业推出“月票福利”后,不得因“大方”而亏损,更不许“杀鸡取卵”争表现。公共汽车公司在发售月票后,必须增产节支,降低成本,完成盈利指标。
成都公共汽车公司于1952年7月1日开业。成都公共汽车开线时,客运人每公里价被核定为3分,实行2分起价,1分进制。1955年3月,成都公共汽车公司首次推出了“运价双降”的利民措施,一是由原价每人每公里3分降为2分5厘5,降幅15%,二是制定了“乘坐里程越长,公里价格越低”的新票价机制。例如,公共汽车第一线全程票价2角5分,“运价双降”后为1角7分,降幅高达32%,让利于民的步子迈得很大。
1956年3月,月票首发正值紧锣密鼓筹备之中,但公共汽车公司仍旧举起了杀价大刀,营运线路的总运价再降8.26%,降价后的任何一条公交线路的全程价均未超过1角4分。而月票发行后,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平均价格将再次下调,企业能支撑如此大的降价风潮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时,公共汽车公司的全体职工也没敢去想,他们首发月票将是一场“一发不可收”的壮举。
服务个性化 价格“小步走”
1957年4月,成都公共汽车公司第一次推出了个性化服务模式,创新首发“三票”:一是增发售价3元的“专线月票”,二是增发售价2.55元的“学生专线月票”,三是增发售价3.4元的“学生通用月票”。1957年底,公共汽车公司又增开了太平街至圣灯寺的郊一线,红星街至八里庄的郊二线以及牛市口至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的郊三线。三条郊线的增开又引发了第三次月票的增发,即售价7元的“市郊联合月票”和售价10.50元的“市郊联合公用月票”。成都公共汽车月票发售史才1年零6个月,而月票发行的种类已有7种,平均每70天推出一种。
1960年9月24日,成都公共汽车公司公布《公共汽车月票发售及乘车暂行办法》,第一次提出了月票的退票办法和“扣退票费”。这个办法一经推出,乘客群众交口称赞,说咱们的月票随买随退,全心全意服务到家了。
1963年10月23日,成都公共汽车公司《关于调整月票种类和扩大月票乘坐范围的报告》呈送市公用局。报告最后一条提交了成都市首套公共汽车电车月票的设计样稿和规格尺寸。从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60年代,成都公共汽车月票在设计上已很成熟了。月票设计分为两个功能部分,一是月票卡功能设计,该卡用白卡纸制作,有月票品名、持卡人姓名、单位、持卡人照片栏、月票花张贴栏、编号等,其长9厘米,宽6.5厘米,厚1.5毫米。二是“月票花”的印制,“月票花”是月票持有人按月缴费的凭证,在财务上叫“记费券”,所以每张“月票花”均有编码,一般按月发售。那时市民购买月票,仅需一次性交付工本费2分钱。
1963年12月29日,已发售了7年的“公共汽车月票”正式改名为“公共汽车电车月票”。“月票改了,乘客多了,月票多了,线路多了”,这就是当时的“月票效应”循环。不几年,成都“公共汽车电车月票”发售已高达6类24种。此时,成都公共汽车线路已拥有19条,线路里程长度达到174.9公里,车辆总数达到110辆,随之职工人数已有2800余名,达到了历史最高。一种专门针对内部职工的福利月票,即“职工季度证”也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初,又发行了成都公共汽车电车职工子女乘车证,也是按季度发行,价格为3元。
1978年,公共汽车月票发行第一次出现了“倒挂价”,月票发行价低于公共汽车营业成本价。月票是停发还是继发,何去何从,犹如一道难解的题目。1984年,成都公共汽车电车票改听证会一致通过了票改方案,“市区通用月票”由3.6元调至5.6元,“市郊联合月票”由6元调至8元。公交公司仍坚持“让利于民”原则不变,只作成人月票票改,学生月票不调整。一张小小的月票体现的是民生工程。此后,公共汽车的票改原则始终是“小步走”,1990年至2000年,公交公司月票价微调7次,其中学生月票仅4次,公交公司兑现了承诺。
“月票人”的一生缘分
王季梅的出生与成都公共汽车月票诞生同年,仿佛“同年”的缘分,她的一生都与成都公共汽车月票相连。幼儿时盼有月票,学生时代天天揣有月票,工作后使用职工月票,管理月票长达40年……王季梅说她太爱月票了,成都公共汽车月票犹如一只船,把她“载”入了高级注册会计师的殿堂。
王季梅曾应笔者之约,写过一篇《公交月票中的记忆》,文中说“在我记忆中,能坐公交车是一种享受和自豪,能拥有一张公交月票,那更是非常骄傲的事。记得有次幼儿园放假,母亲带我去上班,第一次坐上公交车,只见售票员不断喊着‘上车的乘客请买票……下车请出示车票……’并不断摆弄着装有硬币的布袋,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每位乘客,别忘了买票。但我见母亲无动于衷,我紧紧抓住母亲的手,生怕没买车票,售票员会把我扣下。车到站了,母亲牵我到门口,从包里拿出了一张贴有照片的小纸板,轻轻地说了句‘月票’,就从容不迫地下车了。下车后我好奇地问妈妈,什么是月票?她简单告诉我,就是长期车票,这就是我对公交月票的第一认识。后来我的小脑筋在想,我有一张月票该多好啊。”读中学时,王季梅天天赶公共车从牛市口到荷花池,买的是2路车的学生专线月票。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月票带给她极大的方便和喜悦感。就是这条2路公交车,还把她“载”入了成都公交公司。1980年,王季梅报考成都市公用局,在2000余名求职青年中考试成绩第一名,分配到了成都公共汽车公司。由于成绩特优,她被破例留在公司机关当会计,两年后,她考上了四川电大财经专业,毕业后再度回公共汽车公司,逐渐从基层单位的会计负责人成长为成都公交集团公司财务部总经理。
王季梅说,她一生的工作都在与月票打交道。公共汽车电车月票的定价,不是拍脑壳,而是有一套完整而严谨的程序。首先是基价换算,月票款收入换算,载客人次换算以及年度的预算等,其次是可行性分析与报告,再次是到物价部门申报获批,中间还有市民的意见征求和咨询等。她经历的月票调价程序,至少有十多次,月票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她的神经。作为一个“月票人”,她身上浓缩了成都人对成都公共汽车月票的深厚情感。
新闻推荐
6月5日,澎湃新闻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处获悉,该机场当天顺利完成第四次综合演练。这是天府机场正式投运前举行的最后一次,也是...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