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象在迁徒的途中
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熟睡的野象
在中国云南上演的“连续剧”《大象去哪儿》掀起全民围观热潮。
这群大象从故乡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徒步500多公里,在高速上散步,进了村,在街上闲晃,在水塘泡澡,又闯进村民家吃吃喝喝……接近城区的40多天里,它们破坏了842亩农田,造成了680万元的经济损失。
现在,每天都有亿万网友在围观,网友们说,每天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它们到哪里了。
大象专家怎么看
象群为何北上?
森林保护得越好,亚洲象能吃的越少
如何理解大象北上的行为?6月5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专访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勐养管护所高级工程师董瑞。
郭贤明介绍,从云南境内近年亚洲象的行动轨迹看,亚洲象北移其实是整体趋势(目前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这群亚洲象,活动范围仍属于西双版纳范畴)。虽然目前还不知道它们要去哪里,但从野生动物的天性来说,当它们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一些种群会逐渐向外扩散,去寻找新的栖息环境,“所以我认为,亚洲象北上,是种群的自然扩散行为。”
而对于“亚洲象外迁,反而证明热带雨林保护得好”的观点,郭贤明介绍说,象是食草动物,但他们不吃树上的野果。鸟和猴子吃野果,树越多,野果越多,它们的食物越丰富。象则相反,森林长势越好的地方,它们能吃的草越少。特别是森林茂密的地方,林下基本是空的,反而是森林稀疏的地方,草本植物和小灌木相对较多。因此保护区保护得越好,象外迁的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董瑞说,亚洲象最爱吃的植物是棕叶芦、马唐草等,但林子一旦长起来了,这些草就长不出来。大象主食的生长环境,需要一个开阔地,或是植被覆盖率比较低的地方,才适宜它们生长。
而对于解决之法,郭贤明表示:“我们下一步会针对一些特定的物种进行栖息地修复。比如,对一些过去象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我们会对它的植被进行必要地清理,让林下变得空旷,让草本植物和小灌木更好地生长。这样的工作,我们小范围在做,更大范围的,正在申请。”
“这次北上的亚洲象,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现在它们活动的海拔已经到2000米。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说的保护区也好,亚洲象的栖息地也好,都只是按照人类的主观意愿,为野生动物设定的区域,但亚洲象是这么大的动物,它认为哪个地方有食物,哪个地方适合它生存,它就会把那个地方当成栖息地,现在是我们把人的意志,强加给了亚洲象。”郭贤明说。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实习生 林倩冰
城市专家怎么看
野生动物为何想进城?
城市会像一个热点 把周边的动物吸引过来
近期,15头亚洲象一路北上进入昆明市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闯入村庄,一丘之“貉”在上海一些小区“落户”。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思考:野生动物“进城”有哪些新动向?两者如何共存?记者走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探索城市野生动物管理的王放教授团队,一起寻找答案。
野生动物为什么要离开原本生存的环境进入城市?王放认为,野生动物的世界处在快速变化过程中。上海的貉出现明显变化,西双版纳的大象一路“象”北,南京的野猪冲击奶茶店……为什么是这个物种在这个城市出现?随机因素占的比重很大,但值得关注的是,随机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迁移是野生动物的本能需求,没人能把野生动物限制在保护区里,动物迁移目的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水源、配偶、躲避天敌、寻找更好的栖息地。
“然而大家容易忽视的是,当栖息地变得破碎之后,很多动物失去了迁移的机会和迁移的能力,再次恢复迁移行为往往需要几十年去探索重建。包括亚洲象在内,很多物种都在经历这个过程中,它们会试错、会冲突、会跑到看起来‘不该去’的地方,但是这些过程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王放说。
其次,相比于荒野和城乡接合部,城市环境的恢复速度更快。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0%,不仅有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还有街心花园、口袋公园等小而美的生态区域。这时候,城市会像一个热点,把周边的动物吸引过来。
最后,城市的环境给一些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貉、松鼠、黄鼠狼等动物的生活方式非常灵活,它们善于根据城市的特点调整,城市里没有天敌,只要能适应城市生活和人类,它们就几乎不会遇到威胁。
在不妨碍社会正常运行的情况之下,城市野生动物的多样性是需要保护的。截至目前,各地政府和市民都对野生动物“进城”保持着很大程度的容忍,不仅帮助闯入村庄的东北虎回归山野,还承受了大象“观光”造成的数百万元经济损失。
但也不排除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干预举措。据王放介绍,解决野生动物“进城”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做好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留城市缓冲带,尽量减少野生动物与城市的直接冲突。据新华社
国际友人怎么看
围观“进击的巨象” 感叹“云南旅游好棒”
中国“野象旅行团”吸引了CNN、BBC、美联社、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卫报、天空新闻网、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这个国家已经被15头亚洲象的家庭惊呆了,一群大象在中国漫游了300英里。他们认为,这是大象保护取得的成就。“经过20年的保护,西双版纳和两个邻近地区的野生大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300头左右。”
BBC在6月4日、6月2日连发三篇关于中国大象的报道。
此外,“野象旅行团”还火到了难得看到大象的日本。日本媒体这次的报道阵仗非常大,全程报道了大象的迁徙路径,也给中国南方的地理风貌做了一波宣传。而中国对动物保护的态度、为保护动物做出的努力,也给日本留下深刻印象。一支由360人、76辆汽车和9架无人机组成的工作队追踪大象行踪,也让日本网友震惊。“只不过是监控几头大象,就出动了9架无人机!”
当看到被大象拱变形了的当地村民家的大门,和被象群踩成水泥渣的路面时,一位日本网友幽默地称之为“进击的巨象”。
野象北迁也引爆了网络。有网友说:“一个15头大象的旅行团正在云南从南到北旅游呢。云南旅游好棒啊,大象们也在云南旅游了。”“大象知道中国是个好国家。”“能够采取措施让迁徙象群远离居民区,真不错。”“感谢中国没有伤害它们。”据新华社
非洲兄弟怎么看
用小蜜蜂驱赶非洲象 建造饮水点让人象保持距离
目前,各地相关部门想尽办法防止大象“进城”“进村”,避免“人象冲突”。其实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人象如何和谐共存也一直是道难题。多年来与大象“斗智斗勇”的非洲兄弟,总结出了不少避免“人象冲突”的经验。过去,他们驱赶大象的方式较为简单粗暴,例如击鼓、丢石头、大喊大叫等等,后来都被证明成效不佳。现在,他们渐渐找到一些更为巧妙的办法。
辣椒赶大象
由于非洲象对辣椒气味较为敏感,坦桑尼亚的农民会在农田周围的篱笆上抹辣椒油或辣椒水、悬挂浸辣椒油的绳子来驱赶大象。有些农民干脆就种植辣椒。
蜜蜂来帮忙
科学家发现,当大象惹恼蜜蜂时,这种勇敢的小昆虫就会专拣大象脆弱的眼睛、耳朵和鼻子蜇,这让平日天不怕地不怕的庞然大物痛苦不堪,但又无计可施。
在坦桑尼亚等国,一些农民利用非洲象惧怕蜜蜂的特点,在农田四周搭建“蜂箱围栏”。
他们将木制蜂箱挂在木头支架上,支架和支架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中间利用铁丝将蜂箱串接起来形成围栏。这样每当有大象想要硬闯农田而晃动铁丝时,附近的蜂箱也会一同晃动,蜂箱内的蜜蜂便会倾巢而出。
建造饮水点
此前,有云南村民拍到象群进入院子后用鼻子拧开水龙头喝水的视频,在网上一度引发热议。经过一番科普学习,网友了解到大象的鼻子是“万能工具”,凭借灵敏的嗅觉可以察觉到数公里以外的水源。
鉴于大象会为寻找水源而迁徙,纳米比亚的村民在远离村庄的地方为大象建造专属饮水点,从而与大象保持距离。 据新华社
中国网友怎么看
原来它们是躺着睡觉的!
截至6月7日16时50分,象群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小范围原地休息徘徊,暂停迁移。据地面追踪监测人员报告,离群的1头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直线距离约4公里,人象平安。6月8日早晨,象群夕阳乡,向易门乡方向移动。
而看到大象睡觉的图片,网友们也纷纷感慨,“怎么那么可爱!挤一堆,宝宝在中间。”“都睡着了,好可爱。”“原来它们是躺着睡觉的!”“我第一次看到大象睡觉。躺着睡啊,可是应该就是躺着睡啊,为啥我觉得有点惊讶?”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新闻推荐
闭环式、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国内首个会计中介服务平台在蓉上线
本报讯(记者王雪钰)6月8日,成都市会计中介服务平台(简称中介平台)上线推介会举行。这是成都市财政局顺应“数字政府”改革要求...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