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马玉宝
6月18日起,针对临时停车违法行为,成都交警将按照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推行“违停消除申报”柔性化执法措施。通过发送违停提醒短信,便于驾驶员主动改正,10分钟内违停驶离可免罚。毫无疑问,对于广大车主来说,这是一件让人双手点赞的事。
从“开罚单”到“发短信”。“违停消除申报”措施的推出,体现的是执法部门换位思考的意识。道路停车违章,并不一定是车主刻意为之,有时候,是不太明白某一路段的具体规则,或是有急事迫不得已。粗暴的“一罚了之”固然让相关部门省了事,但消减的却是市民生活的获得感。真心为民办实事,要的恰恰就是这一份“推己及人”的同理心,是这一份为自己“找麻烦”,让群众“少麻烦”的担当。
从“刚性执法”到“柔性执法”,一字之差,却让“执法”有了更多亲和力,更多人情味。它为“法”注入了温度,符合现代人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也体现了现代法治的价值取向。说到底,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将其单一化、机械化。如果宽容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善意的提醒就能够提高效率,那又何乐而不为?
从硬性“管理”到规则“治理”,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度转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市民就要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市民的自觉性更要得到充分的信任。城市的治理,靠的不是政府包揽,而是生活在其中每一个人的共同发力,要充分相信,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具备合理的规则、给予足够的空间,每个人都是“主人翁”,都能在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从停车到出行,从上学到医疗,从社会保障到生活配套……这些看似琐碎“小事”,关系着每个人的日常生计、生活质量,满怀着群众的期望与憧憬,可以说,这些民生“关键小事”,件件都是党员干部的头等大事。
当下,“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开展,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真正解决群众所求所需,靠的就是这样一件件实事的积累。对于成都来说,“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落地落实,靠的更是这类用心用情服务的持续推出。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样让人点赞的实事、好事,能够多一些,再多一些。
新闻推荐
如何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全会提出,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并...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