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蓉志愿军烈士后人讲述英雄往事: 王援朝怀抱着生父(右)和养父(左)的照片。
王援朝养父王波写给妻儿的家书。
王援朝生父杜耀亭的烈士证明书。
王援朝继父王福寿的奖章证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杨博杨涛摄影报道“电视、报纸、书本和网络上,都说我的父亲是最可爱的人。”9月2日,成都市武侯区林荫街的一处老院落内,70岁的王援朝从客厅沙发上抱起一摞书、一叠边角磨平的黑白资料,和用牛皮纸袋珍藏着的两张烈士证明书。这些花了他大半辈子寻找收集的物件,为他一点点拼凑出父亲“最可爱”的形象。
“我有三位父亲,都是志愿军战士。”看到新闻里国家以最高礼仪迎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画面,王援朝泪流满面。他的生父、养父、继父也和这些英烈一样,在最芳华的岁月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我的生父和养父牺牲后都埋葬在了那里。”王援朝说。
志愿军烈士遗骸一批批回国的消息,让王援朝再度燃起希望。他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去迎接父亲的遗骸回国,或者去一趟父亲埋骨的地方,“想在他们的墓碑前叫一声‘爸爸’,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国,如他们想象的强大、安定、美好。”
“绝笔”
从朝鲜战场寄来的家书
从收集的资料里,王援朝取出一封字迹隽秀的“家书”,捧在手心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这封信他看过无数遍,也读过无数遍,可每一次都会眼眶泛红。泪水滑落间,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在逐渐清晰。
“听余副所长说援朝头上碰坏了,不知现在好了吗?同时听说他俏皮得厉害,还骂你,希望你好好教育他,诱导他学好,使他上进,但不要强制或吓唬他……为了朝鲜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安定,咱们也只有在梦中暂时会见一下,等将来过更安定快乐的日子。”
这是1953年5月26日,已经入朝作战半年的志愿军军医王波,写给妻子黄彦亭的一封家书。信中提到的“援朝”正是王援朝。当时的他只有2岁多,关于父亲王波的记忆很少,直到懂事的时候,才从亲人口中和资料上,逐渐了解到父亲的事迹。
1952年底,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感召下,30岁的王波告别妻子黄彦亭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儿子王援朝,同战友们从甘肃张掖出发,奔赴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7师后勤卫生科股长的他,负责前线伤员的救治和照料。
可就在这封家书寄出一个多月后的1953年6月的一天,向来惦念家人、关心儿子教育的王波,在参与战前会议时,遭遇敌机轰炸,与多名战友一起壮烈牺牲,并埋葬在了当地。之后,王波被评定为烈士,民政部颁发了烈士证明书。
“这封家书也成了他的绝笔。”王援朝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父亲,学习志愿军保家卫国的精神,他把这封信的原件等物品,捐赠给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里离父亲牺牲、埋葬的地方更近。”
噩耗
生父倒在了停战前夕
“后来我从家人那里知道,王波其实不是我的亲生父亲,而是我的养父,但他和养母黄彦亭一直待我如亲生骨肉。”王援朝翻开《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晋籍志愿军将士在朝鲜》等书籍,找到有关他生父的记录:“我的亲生父亲是杜耀亭,生母叫吕瑞清。”说到这里,王援朝顿了顿,望向窗外,沉浸在回忆中的他,脸上看不出一丝埋怨。
“从活着的人那里,我知道了生父和养父的更多事迹。”王援朝说,生父杜耀亭老家在山西,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都有他奋战的身影。
在战火中,杜耀亭结识了王波、王福寿等战友,结下深厚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还一起在青海、甘肃等地生活过,尤其是杜耀亭和王波的家离得很近。考虑到王波在战争中负伤,一直没有孩子,杜耀亭就将刚出生的第三个儿子王援朝,过继给了王波夫妇抚养。
在两家人的共同照顾、见证下,王援朝一天天长大。1952年底,杜耀亭、王波、王福寿这三位老战友作为志愿军,一同开赴朝鲜战场。
“杜耀亭担任志愿军第一军第七师后勤处处长,负责战士们的后勤保障工作;王波是7师后勤卫生科股长,负责医疗救治等工作;王福寿在7师坦克团,永远都冲在最前线。”王援朝说,遗憾的是,在养父王波牺牲一个月后,前线再次传来噩耗:杜耀亭在轰炸中牺牲了。
“这时候,距离《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仅有几个小时。”王援朝擦掉滑过脸颊的泪水,就在短短一个月间,他两位父亲的生命,都永远定格在30多岁的芳华里。
继父
我一生崇拜的特等功战士
王援朝说,自己的记性很好,尤其是对小时候的事,“当时我只有2岁多,但对他们现在都还有印象,依稀记得他们的背影和看着我的样子。”战争结束之后,经人介绍,王福寿娶了王援朝的养母黄彦亭,照顾他们母子的生活。
“继父王福寿的话不多,但对我们是打心底的好。”王援朝说,他能感觉到继父很大程度上是替牺牲战友照顾好家人,“父亲是苦命人出身,文化虽然不高,但他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王援朝说,1958年王福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次年转业到了成都工作,“那时候,我在河北邢台上小学,每年暑假会到成都和他们相聚,他也会抽空来看我,每次对我的要求都会尽力满足。”
王援朝毕业后,也来到了成都,并定居至今。“父亲平时话很少,但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做人做事要像小葱拌豆腐一样,一清二白’。要清清白白,这话很简单,但他是用实际行动在给我做榜样。”王援朝说,王福寿工作的地方在成都电缆厂,负责管理食堂。在那个年代,父亲就算饿肚皮,也从没在食堂私拿过一个馒头,从未落下一句被人说的话。”
除了话少,王福寿也十分低调。直到1979年,王福寿因病在西安去世,“我们一家人才从档案里,发现他曾经荣获特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诸多战功,但他从没提起过,也没向工作单位提过。”王援朝说,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那本红色的立功证,上面的功绩摘要写着“战斗中不顾自己的一切完成任务”、“战斗中英勇顽强”,“这些字字句句,和跟他生活的点点滴滴,每次回忆起来,都会让我心疼这位沉默又无私的父亲。”
心愿
想到父亲墓前,告诉他们祖国的模样
9月2日上午,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载有109具志愿军烈士遗骸以及1226件相关遗物的运-20专机通过水门洗礼,在解放军战士、民警、现场群众的注视下,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相距两千多公里的成都,70岁的王援朝从电视上、手机里始终关注着烈士遗骸归国的消息,激动到泪目。“我去过朝鲜半岛两次。”他不急不缓地说,第一次是1958年,当时还在念小学的他,和其他军人家属一起坐上火车,“从丹东(当时叫安东)出发,坐着火车一路进入朝鲜,去和在当地的继父王福寿见面。”王援朝回忆,第二次去是2018年。但两次去朝鲜,都没能去到两位父亲的埋骨之地,“他们都牺牲在‘三八线’附近,却没办法到达。”
近年来,一批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消息,让王援朝又多了份念想、期盼。“我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等到他们的遗骸归来,或者能去他们的墓前祭扫。”他说,特别想亲口告诉父辈,我们的祖国、我如今生活的四川,就如他们当年所奋斗的梦想一样,安定美好,“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命没有白牺牲。”
新闻推荐
6个项目获奖 超50个参赛项目签署合作协议 第七届“海科杯”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大赛在蓉落幕
本报讯(记者李颖李菲菲)9月6日,由四川省委统战部(省侨办)、四川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主办的第七届“海科杯”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