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叔”在金沙遗址发掘现场
吴亦铮
我对王黎明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身材中等,微胖,圆圆的脸上一直挂着和蔼的微笑,说话也慢条斯理的,带着谦逊与礼貌,让人脑海不禁浮现出一位脾气很好的邻家大爷,提着才买好的蔬菜,走在街巷里,跟谁都能唠上几句的画面来。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想象不到,这位和蔼的大爷,其实是成都文博系统的“老资格”安保专家。而他的故事里,最吸引人的,当属守护金沙遗址的这15年。
1978年,时年19岁的王黎明被分配到成都市文化局下属的文管处,那是成都考古队的前身。在随后的14年时间,他参与发掘了大大小小近百座遗址、古墓,包括蜀王陵、青羊宫窑址、十二桥遗址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王黎明从考古一线撤到了后方,1994年,王黎明担任成都考古队保卫科科长,负责考古的安全保卫工作。
虽然名义上是后方,但考古安保工作无论从工作地点还是工作强度来看,都比一线考古毫不逊色。在王黎明看来,安全保卫工作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进入新岗位的王黎明,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面对烦琐而细致的安保工作时,丝毫不敢有一点马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主要负责成都文保大厦、十二桥遗址保护区、隋唐窑址博物馆、北湖文物整理基地的安保工作,肩负着成都考古队30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上万件历代文物的安全保卫重任。
2001年2月8日,被誉为“21世纪国内首个重大考古发现”的金沙遗址重现天日。当时王黎明和金沙博物馆的朱章义馆长、王方副馆长正在绵阳开会,得到消息后,3人立刻赶了回来。当时金沙遗址这一片已经成为巨大的建筑工地,除了建筑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外,还有村民以及社会闲散人员。
为了避免重要文物遗失,根据部署,王黎明一方面从本地抽调组织人手,用钢管和彩条把遗迹中心位置围了起来,并调配安保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另一方面,他还与当地公安部门组成专案组,积极追回流失的文物。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最后收回了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在内的100多件珍贵文物,这当中有很多现在就陈列在展厅里。为了进一步确保金沙遗址发掘的安全,后来王黎明还组建了12人的金沙保安中队,24小时不间断巡视,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2005年,王黎明接到任务,要和其他3位同事携带从金沙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到北京进行展览,于是,他们把珍贵文物装进了特制的文物保护箱,在警察的护送下坐上飞机,将文物安全护送到北京。在此后15年多的时光里,这样的护送经历还有很多,每一次,王黎明都会紧紧地抱着装有文物的箱子,对他而言,怀中的物品与自己的孩子一样珍贵。和怀中文物保护箱一起的,还有一个跟随他多年的行李箱。王黎明有个习惯,喜欢收集很多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这个行李箱每到一处,就会被贴上一个标签,时光流转,岁月飞逝,行李箱上的标签越积越多,它们见证了王黎明的足迹,也见证了文博系统的发展。前些年,成都博物馆举办了“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展览,这个跟随了王黎明30多年的行李箱也在此展出,侧写出了一位文博安保专家忙碌而又精彩的人生。
从2001年到2015年,岁月匆匆而过,曾经的荒地建成了宏大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曾经荒凉的金沙片区如今是成都最热门的城区之一,曾经脏乱的摸底河也已清澈见底,曾经他亲手种下的小树更是枝繁叶茂……为了守护这一切,王黎明倾注了所有,甚至连续11年的春节都在金沙值守,错过了与家人的团聚。
2015年,王黎明离开金沙,开始负责成博新馆的安保体系建立与展览期间的安全工作。2019年他正式退休,开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喜欢摄影,拍的作品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金沙;他喜欢收集,剪报、门票、纪念品,里面的主角还是金沙;他喜欢写作,文字里绝大多数依然是金沙……王黎明对金沙的热爱,都记录在他的微博“新天地的小窝”上,如今8万多粉丝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窝叔”。
金沙,早已融入了“窝叔”生活的点点滴滴,正如他所说:“能进入金沙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经历;在金沙的故事,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追忆的故事。”
新闻推荐
“环保阳光房”,扫码注册后就可以在阳光房领取回收袋“有这个可回收物自助投放点太方便了,我们平时到社区来就可以完成投放...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