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医·生》剧照
樊明君/文
疫情尚未结束,新冠肺炎仍在恣行,文艺作品要怎样去表现这场伟大的战“疫”?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新创抗疫题材小剧场川剧《医·生》以其清晰的思辨、深刻的哲理、新颖的呈现和独特的人物,充满探索气质。由95后、00后年轻川剧演员担纲的青春演出阵容,与观众席中诸多的年轻面孔一道,组成了一个年轻的川剧观演群体,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观感,也带来几多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欣喜。
欣喜一
川剧后生茁壮成长,独特人物跃然舞台
川剧《医·生》表现的是抗疫,探讨的却是医与生、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新冠肺炎横行,疫情肆虐下,一名医生,名叫伊生,他同恋人小灯护士并肩战斗在抗疫前线。在抢救一个又一个垂危病患的连续奋战中,因体力透支而晕倒,恍惚间,鬼魅幽灵无常来到伊生身边,并号称自己掌管着生死。一场关于爱情、亲情、医者与生命的探讨就在这白衣天使与地狱魔鬼的交集中展开。
医生伊生、鬼魅无常、护士小灯是该剧着力塑造的三个主要角色。分别由文冬、王裕仁、吴雯婷扮演的伊生、无常、小灯虽各有特点与擅长,但均有亮彩的表现。
文冬扮演的伊生深情眷眷,唱念走心,表演细腻,恋人情、母子情都演绎得情真意切。剧中伊生有多段与其他角色展开的对手戏,比如在与神农、华佗、扁鹊古代医贤之间展开的“古今共诊新冠”表演,比如在与无常之间展开的关于生与死的对话,又比如在与恋人、母亲之间展开的真情告白等等转换自如。尤其是在与恋人小灯的那段川剧高腔“红鸾袄”对唱中腔正情浓,感人至深。与母亲的依依惜别和与无常的抗争飙戏都显示了文冬一专多能的表演功底与潜力。
难能可贵的还在于文冬还担任了该剧的导演,相对于川剧表演艺术人才,川剧年轻导演的成长更值得期待。
无常这个角色,是川剧《医·生》最大的亮色,王裕仁在剧中扮演的无常以其娴熟的唱念做舞,塑造了川剧舞台上又一个独特的戏曲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多面体角色,他有时是一个超然于现实世界的旁观者,有时又是医生伊生的另一个内心独白的化身,有时是拟人化的新冠病毒,有时又是索人性命的鬼魅幽灵。正是这一多面体的角色定位,给扮演者王裕仁提供了广阔的表演用武之地,极大拓展了川剧行当的表演空间。
王裕仁本行是川剧文生,但在无常的表演上,观众既看到了川剧小生的表演,还看到了川剧旦角身段的借用,此外还有一点川剧褶子丑的影子在里面,可谓集小生、小旦、小丑这川剧“三小”行当的表演于一体,大大提升了作为一出带有思辨意味的哲理剧的观赏性。
欣喜二
编导音美探索实验,川剧《医·生》耳目一新
编剧潘乃奇,总导演伍埕,作曲、唱腔设计周玉,舞美、道具设计王志斌,服装设计袁伟龙等一众年轻主创,以丰富的艺术想象,新颖的表现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一出耳目一新的现代川剧。
编剧潘乃奇刻意与现实生活中医务人员医治病患的真实事件保持一些距离,从一位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入手,用寓言式的故事和一段接一段的人情人性张扬,探讨“医”与“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借此表达医生通过医德、医术、医道、医者大爱,保障着人类的生命、生存、生活、生生不息的全剧主题。
总导演伍埕引入了一些超现实主义,后现代和现代派戏剧元素与传统川剧表现手法融合。写意舞美时空下,舞台剪影的出现也常常带有深刻的寓意,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引发思考,传统戏曲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在该剧中有贯穿始终的统一。
作曲周玉设计的唱腔,悦耳、流畅,在开场与结尾时遥相呼应唱响的主题曲,动听动情,帮打唱一体的川剧帮腔在剧中也有神来之笔,在医生与神农、华佗、扁鹊之间展理的古今对话中,一句“要用汤”的帮腔体现了川人的幽默,带出川剧的戏趣,同时也引出中医“清肺排毒汤”这个防治科普。
小剧场、小制作,大情怀、大格局,老传统、老川腔,新剧目,新景色,川剧是个开放的体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是川剧发展历程中的传统,也是川剧传承发展进程中守正创新的法宝。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未来城市发展是当下全球关注并探讨的重要课题,而“公园城市”则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成都以公园城市为建设定位...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