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彭州新闻 > 正文

解读本土汉代画像砖(六) “养老”画像砖描绘的汉代成都尊老爱老风尚

来源:成都晚报 2018-12-21 09:07   https://www.yybnet.net/

□卢升弟(文史研究专家、现供职于成都博物馆)/文马千笑/手绘

彭州、新都、德阳出土的“养老”画像砖最具有代表性

在四川丰富多彩的汉代画像砖里,有一部分是以养老为主题的,其中又以彭州、新都、德阳出土的“养老”画像砖最具有代表性。

在彭州出土的“养老”画像砖(四川省博物馆藏)上:背景为一座有台基的大房子,两扇大门紧闭,房上的瓦楞清晰可见,房顶上有两个大气窗。台基与地面有石阶梯连接,房子两侧还有两只瑞鸟在空中盘绕飞翔。房前左侧,有一头戴冠、身着长袍的人跪坐于席,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神情十分认真专注。老者的对面,一赤足短裤者手捧一圜底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在他身后不远的地上,还分别放有一筐状和桶状容器。而在新都、德阳“养老”画像砖(新都区文管所藏)上也有建筑在台阶上的粮仓,管理粮仓的官员,背、搬粮食的杂役,持有鸠杖的老人等等。

这几块画像砖的图案虽然有不同,但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从画面上看,这座房屋显然不是一般的住宅,它不仅有高高的台基,两扇很大的门,房顶上还有两个很大的气窗。一般来说,门大是为了方便搬运物体,台基和气窗则是为了防潮,从这些特征上看,只有用于储藏的房屋才会如此。而放置在房前的筐状和桶状容器,是古代盛粮的常用之物,那位弯腰倒物的人手中的量器,也是经常用于度量粮食的器物。从以上分析来看,这是一个官府向老人发放粮食的场面。这座大房子是汉代时官府的粮仓,房前跪坐在地上的戴冠者是管理粮仓的官员,他伸出手是在吩咐发粮。手捧量器倒物的那人是执事的杂役,正在往地上的袋中倒粮食,而那位肩负鸠仗的老人则是前来领取粮食的。

在汉代,向老人免费发放政府粮库中粮食是有制度规定的,其目的是保障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高龄老人吃饱穿暖的基本需要。当然这种制度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过一步步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下诏“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在这道诏书里,还没有向老人发放粮食的内容,只是颁布了对一个特殊老年群体“三老”的优待政策,但随着这道诏令的颁布,拉开了汉代针对老人一系列优待政策的序幕。汉文帝元年(前180年),刘恒正式下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规定年满八十以上的老人,朝廷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二匹,絮三斤。将过去优待“三老”的政策普及到了更多的老人。从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够从官府那里领到粮食、酒肉等。这以后的汉代历朝君主,几乎都颁布过类似的诏书。除了固定的养老优待之外,若遇特殊情况,如传统节日、庆典、祥瑞、凶兆、灾荒等等,朝廷对老人还经常有额外的赏赐或救济。这些措施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养老政策,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

给老人送鸠杖或许是对老人健康的一种祝愿

画像砖上的鸠杖是一件特别之物,先秦时期又称王杖。据《周礼·秋官·伊耆氏》中载:“共王之齿杖。”郑玄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汉代时,王杖之上雕刻有鸠鸟,为什么会是鸠鸟呢?按照《汉志》上的记载,鸠鸟吃东西时不会被噎着,给老人送这样的手杖,是对老人健康的一种祝愿。另外一种说法是应劭在《风俗通》里记载的,说是项羽和刘邦打仗的时候,刘邦吃了败仗,逃走时,躲藏在树林里。项羽追他到此,听到树林里有鸠鸟的叫声,以为附近没人,就不再搜查了。逃过一劫的刘邦因此认为,鸠鸟是一种能带来幸运的鸟,于是把这种有鸠鸟的手杖赠送给老人。但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情况,现在已很难断定了。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县附近的一座汉代墓葬里,发现了一根与画像砖图案上非常相似的鸠杖。这根鸠杖长1.94米,圆径0.04米,上面还缠着10枚木简,木简上抄写了西汉时期宣帝、成帝关于优待老人所下的诏书以及给老人授王杖的文书。另外,在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地区也先后有王杖出土。这些王杖实物和木简的出土,证实了画像砖图案上的王杖确实存在。据史料记载,西汉初期,这种鸠杖是皇帝赐给80岁以上老人的。汉成帝时,又将受赐老人的最低年龄降到了70岁。每年的秋季,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随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

除了授杖仪式之外,汉代朝廷还要举行一种隆重的“养老礼”仪式。“养老礼”由朝廷出面举办,不仅三公九卿等大小官员都要全部出席“养老礼”,就连皇帝也要亲自参与。《续汉书》中就记载了汉明帝举办的一次养老礼:典礼那天,皇帝先到辟雍礼殿,然后派遣使者安车前去迎接老人的代表“三老”“五更”。“三老”“五更”到达后,明帝亲自在门前施礼迎接,并在前面引导他们进入大厅。这时,乐队奏响了《鹿鸣》之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舞队也跳起了八脩之舞。接下来由明帝致辞,先是盛赞“三老”“五更”的丰功伟绩,然后向他们赐予食邑和爵位以示慰问嘉奖,连同全国所有的“三老”也受到恩惠,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明帝还号召所有官员,要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朝廷的温暖。宴会开始后,汉明帝不仅亲自挽起袖子割下美味的肉食,敬献给“三老”“五更”,甚至拿着酒杯给他们漱口。怕他们哽着噎着,还派专人给他们捶背抚胸,关怀照顾真的是无微不至。

汉代时朝廷提高了对老人的优抚力度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老的传统,早在西周时就对老年人实行了一系列优待政策,如《礼记·王制》篇中规定:“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对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免服力役和其他负担。八十岁以上老人还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

汉代时,朝廷提高了对老人的优抚力度,在老人的社会地位、赋役以及刑罚上均有所涉及。据1981年在武威发现的“王杖诏书令”记载,持有鸠杖的老人“比六百石”,待遇大致相当于一个县的县长,出入官府不必行趋俯之礼,还可以“行驰道旁道”。这个驰道本是皇帝专用的车马之道,绝对禁止其他任何人行走,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也不例外,然而却特别准许持杖的老人行走驰道的旁道。在赋役的减免上,刘邦在高祖二年就免除了县、乡三老的徭戍,汉文帝时又将赋役的减免扩大到一般高龄老人。凡满九十岁的老人,可以免除家中一个成年儿子的赋役;年满八十岁的老人,可以免除两人的算赋。汉武帝更进一步,年满八十的免除家庭的算赋,九十免除家庭的兵役。减免赋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减轻高龄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这些家庭的青壮年能够在家安心奉养老人,以尽子女的孝道。此外,汉政府还根据老人的年龄、爵位分别实行了“免老”和“睆老”政策。“免老”就是免除老人的全部赋役,“睆老”则是减免部分赋役。

汉代对老人的优待,还表现在老人犯罪后的从宽处理和对老人权益的保护上。对高龄老人有罪当刑者,若社会危害性较小,可以减、免一定的处罚或免于起诉。同时,对各种欺辱老人和对老人的不孝行为将施以重刑,以保护老人的身心不受到任何侵害。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汝南有一个亭长殴辱了受王杖的老人,还强迫拉他去修路。这件事,即便是放在今天来说,也算不上十分严重,但在当时却让上上下下的官员们感到为难,只好上报到皇帝那里。皇帝听了汇报后认为这个亭长是犯了顶格的大罪,就应该判处弃市之刑。在中国古代,弃市就是公开执行死刑,而判处弃市的目的就在于教化天下,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新闻推荐

全是乡村题材 都在彭州采风 “美丽乡村”曲艺原创优秀作品将在京展演

“美丽乡村”曲艺原创优秀作品将在京展演展演节目排练中。看本文视频扫二维码作为2018年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活...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解读本土汉代画像砖(六) “养老”画像砖描绘的汉代成都尊老爱老风尚)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