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升弟(文史研究专家、现供职于成都博物馆)/文马千笑/手绘
所谓“庖厨”,在古代就是指的厨房,也泛指菜肴、厨师、下厨。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中,也有一些是以庖厨为题材的。
1
汉代的灶与现代农村中的灶大体相同
多为长方形和方形
彭州出土的“庖厨”画像砖(省博藏)上,四阿式房顶下面的一间房内,左边有二人跪坐在长案后,正在准备菜肴,在他们的身后有一木架,架上挂有三块生肉;右边是一长方形灶,灶上置有一釜一甑,灶前还有一人伸手在甑上操作。另一方同样是彭州出土的“庖厨”画像砖(省博藏)的画面上,左边有二人席地坐于长案之后,正在持刀切食物,两人一边操作一边交谈,案后竖一架,架上挂有二块腿肘肉以及一块生肉。右边三脚架上支一大釜,釜下有一些木柴,一人跪坐在釜前,正在摇扇助火。稍远处还有重叠的四个食案,上面放有碗、盘等食具。德阳出土出土的“庖厨”画像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上,左端是一长方形灶,右有火门,灶上放置一大一小两釜。灶前一人左手扶釜,右手执勺在釜内操作,画面左端有二人坐于案俎之后,一边相对交谈一边于案俎上切物,案俎前还有用于放置食物的两釜。两人身后的架上,还挂有两只兽腿肉和其他食物。
这几方“庖厨”画像砖上出现的灶、釜、甑、耳杯、碗、盘等厨房和饮食器具,有的已经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了,有的经过改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如汉代的灶与现代农村中的灶大体相同,多为长方形和方形,有烟囱、灶口、火门,只是高度要矮一些。近年来,四川汉墓中相继出土了一些陶灶模型,与画像砖上图案的灶完全相同,说明汉代时,四川地区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灶了。釜用于煮、炖、煎食物,圆底无足,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以其他物体支撑的烹饪工具。从画面上看有的釜壁较深,有的则较浅,这种较浅的形状的釜,已经比较近似于后来的锅了。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与陶灶配搭使用的陶釜。秦汉以后,随着炉灶的普及,釜一般都直接置于炉上烹煮食品,加上汉代冶铁业的发展,铁制釜愈来愈多逐渐取代鼎、鬲成为主要炊器。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釜在那个时期的使用情况。甑是一种用于蒸的食具,多为圆形,部分甑还有耳。同时甑也作为另一种食具甗的上半部分,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蒸熟。作为中国两大烹饪方式的炒和蒸,蒸的出现要比炒早很多,距今至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耳杯主要用于盛酒和汤羹,多为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的耳,有陶制和漆制品,有的还在两耳上镶嵌有金银边扣。至于汉代的碗、盘与现代的并没有多大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时没有桌椅,不论是宴会上还是在家里便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放置食物的是一种长方形或方形的食案,形状与现代的茶几接近。食案有大有小,一般长一米、宽半米左右,在宴饮和舞乐类画像砖上就有很多这样的食案。
2
中外物质和文化交流增多
汉代饮食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内涵
中国古代的饮食发展到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蔬菜、肉类的品种已经比较丰富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物质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代人的饮食里又增加了不少新的内涵。
汉代的主食有黍、稷、菽、粟、麦、稻,除了主食之外,汉代的副食有肉和蔬菜两大类。肉类:家畜中的鸡、鸭、鹅、羊、猪、狗、鸽、鹌鹑,野禽中的鹿、兔、雁、鸠以及蛙、蟹、蚌等等都是汉代人餐桌上的美食。除此之外,从“弋射收获”“莲池射猎”“网鱼”等画像砖上和四川各地汉墓出土的提鱼陶俑、杀鱼陶俑看,汉代的成都人特别喜欢吃鱼。由于四川及成都平原江河池塘众多,加上郫县、广汉、双流一带还在稻田里进行人工养鱼,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据史料记载,仅鱼类品种就有鲇鱼、鲫鱼、鲤鱼、鲉鱼、鲟鱼、鲔鱼、鳟鱼、鲂鱼等十几种之多,足够满足成都人的味蕾了。汉代的蔬菜主要有:葵,即冬葵、芹菜、芜菁、蕹(空心菜)、瓠(瓠瓜)、芥菜、萝卜、菠菜、黄瓜、豆芽、藕、笋、芋、韭菜、葱、蒜等,而其中的芋则是成都平原的特色品种。另外,淮南王刘安还发明了豆腐的做法,使豆类的食用更具多样化。
汉代的烹饪方式日趋复杂和多样化,有煎、熬、蒸、脍、炙、羹、炮、脯、腊、濯等十余种。其中常见的有“羹”,就是肉汤,又叫大羹;“濯”就是将食物用油炸、例如现在的油炸花生;“脯”类似现代的咸肉的做法,用盐抹过后晒干,只加盐不加其他调料,如牛濯心、牛濯肺等;“腊”与现代的腊肉有所不同,它是经过火烘烤过再晒干的咸肉。“炮”是将带皮毛的禽兽,裹一层泥,放在火上烤熟;“脍”是将生肉切薄切细,与现在流行的生鱼片吃法一样,不用再加工,鱼、猪、羊、牛、马、鹿均可作脍。三国魏时曹植就很喜欢吃生鱼,在他写的《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的句子,即把生鱼片蘸着小虾酱吃,味道鲜美可口;“炙”是将肉合上椒、姜、豉、盐等佐料,用竹签穿成串在火上烧烤后食用,现在流行的新疆羊肉串、四川的烧烤就是这种做法,因为“脍”“炙”做出来的肉特别好吃,“脍炙人口”这一成语后来也就应运而生;“煎”是将食物放在釜中,加上水,烧至汤汁收干;“熬”是在煎的基础上加入各种佐料,保留部分汤水,类似于现在的红烧;“蒸”是直接将食物放在甑中,通过水蒸气将其蒸熟。可以看出,现代的大部分烹饪方法,除了炒外汉代时已经应有尽有,只是名称与后来有所不同而已。而当时成都地区的烹饪方式,从画像砖上频繁出现的釜、甑等厨具上看,应该是以蒸、煎、熬为主的。
3
汉代饮食也是封建礼仪的一部分 美食文化足称绚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代的先贤对此有过很多的论述。在他们看来,饮食即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封建礼仪的一部分,一日三餐都必须符合礼的规定。如皇帝的饮食是旦、昼、晡、暮四餐,普通人的饮食是一日两餐或三餐。除此之外,古人对食物的摆放也很有讲究,《礼记·曲礼》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这段话的意思是:带骨的肉要放左边,净肉要放右边。食物放左边,羹汤放右边。细肉烧烤要放在肴(带骨肉)胾(切好了的大块肉)的外面,醋和酱油要放在肴胾之内,蒸葱佐料放在末端,酒水放在右边。如果还有酒和饮料,则左酒右浆(饮料)。汉代时,这种礼制规矩仍在被人们所遵守。
除家常便饭之外,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以及官方的庆典活动时,汉代人还要举行大型的宴会。左思在《蜀都赋》中这样描写成都官僚贵族的豪门盛宴:“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烟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羽爵执竞,丝竹乃发。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于促柱,歌江上之飉厉。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再看汉代成都郫县人扬雄写的《蜀都赋》:“若其吉日嘉会,期于倍春之阴,迎夏之阳,侯、罗、司马,郭、范、雷、杨,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延帷扬幕,接帐连冈。”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在旷野的帷幔间,人们一边喝着清醥美酒、吃着美味佳肴,一边听着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观赏着舞姬们的曼妙舞姿与俳优伎人的杂技魔术。这样的场景,已经将汉代成都绚丽的美食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了。在跨越了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再来观察一下成都人的生活,我们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么一点似曾相识?
新闻推荐
寒冬深夜 老人独自摇轮椅回家 警车开灯护送三公里 漫漫回家路 我为你照亮
警车前方是老人的手摇轮椅深夜巡逻路上,彭州关口派出所民警发现一位老人,正手摇轮椅往3公里外的家走。提出请老人坐警...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