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是司法公正的生命线,更是法院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近年来,成都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聚焦民生问题,强化服务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封感谢信
成都法院赢得“真心服务群众”口碑
2018年2月7日,一封简短而真挚的感谢信被放进了成都中院院长公开信箱内。信里当事人讲述了自己到成都中院诉讼服务中心3号窗口办事,按完手印后工作人员彭燕递给她一张软纸擦手的小事情。小小的动作让她心中无比温暖,专门写下这封感谢信。
2018年6月12日,北京律师刘丹给成都中院写来感谢信,讲述了自己在法院诉讼服务窗口受到工作人员陈俊杰无微不至的帮助,在几乎无望的情况下终于开出了生效证明,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的经过。“虽然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就是这样的小事汇集起来,才有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由衷的信任和尊重。给陈老师手动点一万个赞。”刘丹律师深情地表示。
诉讼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细小的举动体现出成都法院质朴的诉讼服务观——真心服务群众。
优化“六位一体”诉讼服务
“四大平台”便民利民
近年来,全市法院深化24个诉讼服务中心、73个诉讼服务点、305个社区诉讼服务站建设,完善线下线上诉讼服务中心、自助服务终端、家庭电脑和移动客户端,优化“六位一体”诉讼服务体系,搭建“四大平台”,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打造接件办件柜台,集中集约高效办理诉讼服务事项141万件(次),实现与群众面对面。打造服务沟通平台,整合集成网络理事信息系统,公开立案信息294056件、裁判文书358963份、庭审直播13671件(次),司法透明度指数稳居全国法院前列,设立23个律师工作站,邀请律师参与化解或代理涉法涉诉信访,院庭长接访1879人(次),办理信访1242件,做到与群众心连心。打造减负解纷前台,推动“和合智解”e调解进社区,线上调解1.67万件。在诉讼服务中心探索“立案、调解、快审、即执”联动新模式,快速解纷,努力实现与群众手拉手。打造缓解司法供需总台,启用市法院第二办公区(东区),新增17个科技法庭、10个调解室,便利群众参与诉讼。“四大平台”提升诉讼服务实效,解决与法官见面难、沟通不畅等问题,做到服务保障实打实。
回应群众关注
切实践行司法为民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立案难”问题。全市法院依托信息化手段,简化立案程序,不断提升立案工作效率和便民程度。2018年,成都中院共登记立案9691件,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87.91%。
去年以来,法院把司法办案与弘扬核心价值观、传统和合文化、家庭文明有机结合,创新“家和促进”共治体系,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审结婚姻家庭纠纷18148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34份。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审结未成年人犯罪333件,深化法治教育,未成年人再犯罪率连续3年为零。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妇女儿童、偷盗婴幼儿、“校园贷”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审结300件,判处347人。成都中院撰写的“性侵未成年人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被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彭州法院丽春人民法庭被评为全国法院家事审判先进集体。
此外,全市法院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加强民生权益保护、人权司法保障。制定《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保障的意见》,提出19条举措。审结贪污、挪用救灾扶贫资金、征地补偿款犯罪5件,判处13人。审结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犯罪25件,判处47人,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经济困难当事人减免缓诉讼费1032万元,发放司法救助金158万元。陈睿 本报记者 晨迪
新闻推荐
救援出动了无人机,被困男子(左一)被救出。华西都市报图1月17日晚,在成都市彭州龙门山镇的太阳湾景区内,白水河派出所民警会同...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