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新貌
怀远藤编在第二届“非遗”节上亮相刘朝伟摄2010年10月,第11届西博会在成都举行。主会场前,一幅巨大的主题图片展示了灾后重建的四川农村: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生机勃勃,在灿烂的花海中,是一片色彩斑斓、高低错落的村落。
这张照片中的美丽村落,正是灾后重建的怀远镇三官村。
作为成都市乃至全省灾后重建的范例,通过三官村这个“点”,可以一窥怀远镇灾后重建的全貌。
2008年以来,怀远镇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紧扣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崇州市“一城一都一高地”发展战略,结合该镇实际,以项目的推进来带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实现了重建任务全面完成、项目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全面提升。
到2010年1月26日,怀远镇灾后重建工作做到了“三个率先结束”:板房拆除率先结束;涉灾资金发放工作率先结束;统规统建点分房工作率先结束。
“四条路、五座桥、场镇综合整治”等十多个亿的灾后重建项目,为怀远古镇赢来跨越式的发展机遇。
灾后重建决战决胜
项目工作有力有序
【声音】“三年重建,整个怀远的发展至少提速15年!”说起怀远镇的灾后重建工作,怀远镇文井江社区支部书记林栋祥十分感慨。文井江社区地处场镇,林栋祥说,三年前的怀远,老街道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次他穿着皮鞋上街,下午皮鞋就开口了。
林栋祥自豪地说,三年后的怀远,所有场镇街道全部完成管网铺设和路面改造,小北街等七条古街恢复古风古貌,场镇面貌焕然一新。藤竹编、木器加工和怀远“三绝”等迅速发展,社区居民就业率大幅提高。
怀远镇总人口6万人,城镇常驻人口近2万人,城镇面积3平方公里,是怀山片区域中心镇,也是市委“237”发展布局“青城街子——鸡冠山旅游产业发展走廊”和“北部崇州”中转站以及七大特色区域之一。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该镇死亡15人,伤115人,5984户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
危急关头,该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在自建过渡房安置工作中,该镇除完成本镇受灾群众安置任务外,还积极配合鸡冠山乡、文井江镇板房安置建设,打赢了“决战八一”硬仗。
怀远镇灾后重建项目包括统规统建点2个,分别是:龙潭新型社区,占地120亩,安置农户500户;三官新型社区,由A、B、C三个居住点组成,安置农户365户。统规自建点和平村,占地100亩,安置农户300户;原址重建3785户;货币安置16户,维修加固11170户。
到2009年9月27日,该镇在全市5个重灾乡镇中率先完成灾后住房重建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怀远镇坚持“两个突出”,确保高质量完成住房重建任务。
突出规划龙头,高起点定位全镇灾后重建规划。要实现科学重建,规划必须先行。怀远镇在重庆市规划设计院和成都市机关工委、成都市经委的大力帮助下完成了怀远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怀远镇藤编(木器)特色产业,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特色餐饮等规划。
突出“四性”要求,精心打造新型永久安置点。在灾后重建中,怀远镇党委政府坚持“四性”要求,把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将“四性”作为推动全镇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
三官村:从穷乡僻壤到灾后重建的范例
【声音】“住在村里,就跟住在城市里一样。这是地震前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说这话的是三官村A区的物管员王中林师傅。地震后,王师傅家的房子全部受损,搬进安置区以后,今年50多岁的他在小区担任物业管理员,妻子在村里的劳动合作社务工,夫妻俩月工资加起来2000多元,6亩土地流转收入近6000元。
王师傅说,现在大家的日子很好过,住的房子被城里人喊成“别墅”。他们小区,近三分之一的人家里买了汽车,“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熟悉三官村的人还记得曾经流传在当地的一句话:“有女不嫁三官村。”
不久前,怀远镇党委书记陈大林在三官村闹了一个小笑话:他走进一户农家,看见村民的客厅里居然摆放着两个“冰箱”,不免吃惊地问:“你们家有这么多食品冷冻吗?”
村民说:“另外一个是消毒柜。”
从曾经的贫困村到现在用上消毒柜,三官村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灾后重建的产业重建。
为适应灾后农民集中居住后发展规模农业的需要,三官村成立了三官土地合作社。全村8个村民小组中,四个组181户农户加入了土地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49%;加入土地合作社的土地有721.17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46%。
土地合作社成立后,与农业企业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其中与碧沃公司签约流转土地258亩,种植大棚苦瓜77亩,优质水稻181亩;与文井公司签约流转土地140亩,种植莲花白、高山娃娃菜;与阳光种苗公司签约流转土地60亩,种植“大汉仓”优质水稻;与福建超大公司签约流转土地90亩,种植莲花白80亩以及高山娃娃菜10亩。
三官农业劳务合作社组建以来,现已发展入社社员121人,其中男47人,女75人。合作社为碧沃公司、文井公司、福建超大公司、阳光公司等企业提供劳务服务。据2010年10月20日的一份工资单显示,该农业劳务合作社社员获得劳务收入共计310150元,人均2561元,人均增收1036元。
2010年5月12日,在汶川大地震灾后两周年之际,四川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该台奔赴怀远拍摄的大型记录片《三官村分房纪事》,这部记录片将三官村作为全省灾后重建的典型,生动全面地展示了灾后重建、住房重建、产业发展的全部过程。
抓住灾后重建机遇
做强做精做美三张名片
【声音】“今天的怀远藤编比起沿海的工艺水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不久前,一位广东客户来到怀远,面对怀远藤编新颖的款式,精良的做工,十分惊叹地说。
在茂祥藤器公司,总经理李建康说到今年怀远藤编的形势,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订单应接不暇,要求加盟的商家纷至沓来,忧的是生产、技术人员跟不上,发展规模上不去。
震后的怀远,以茂祥、志辉藤器为龙头的藤编木器加工业、以“唐叶儿粑”为代表的“三绝”饮食业、以凯霖水泥厂为代表的建材业这三张名片,勾画出了怀远古镇的未来。
怀远镇现有劳动力36717人,常年从事藤编木器加工业的有12087人;从事“三绝”行业3045人;从事建材4032人,从事商贸服务业10017人,外出务工6000余人。
仅以震后怀远藤编的发展为例,经过灾后产业重建,在四川美院专家教授的帮助下,怀远藤编在原来30多种藤编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180多个品种的精美藤艺产品,申请了40件藤编工艺国家专利,让原来样式陈旧、功能单一、技术粗糙的藤器产品变成了高端工艺品,不仅在省外开设多家专卖店,还成功打入欧美市场。
据了解,怀远镇已经启动新一轮的藤编一条街风貌改造,同时积极支持藤编大户抱团经营,形成合力,使怀远藤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绚丽多姿,成为怀远镇最亮丽的一张产业名片。
【声音】“震前的怀远,征地无一亩,无一项目,镇上看不到一座塔吊,”怀远镇党委书记陈大林感慨地说,“毫不夸张地说,震后三年来,镇上塔吊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灾后重建项目热火朝天地推进着……”
三年来,怀远镇33个灾后重建项目,征地拆迁3000亩,怀远百丽中学、怀远中心小学、怀远西山小学、怀远何家小学均全面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位于怀远镇的怀华路、川西旅游环线、鸡冠山公路、重庆路及5座大桥,场镇雨污分离、场镇风貌整治、怀远二水厂建设、凯霖水泥厂等投资近16个亿项目已基本完成。
从抗震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怀远镇坚定地一步步走过,每一步都在探索,无经验可以借鉴参考,可以“借用”的,只是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头脑智慧,依靠创造性的“集体智慧”,怀远镇灾后重建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三个结束”:板房拆除结束;涉灾资金发放工作结束;统规统建点分房工作结束,按照“四性”要求,尊重农民意愿,按时完成公路拆迁后三官村、龙潭村及和平村统规自建点建设以及怀华路两个安置点的建设。
【声音】精诚电器的老板刘茂国是郫县犀浦人,2003年来怀远开电器门市的时候他在镇上转了一圈就想走,“整个场镇路面坑洼不平,汽车开过灰尘满天,街道上秩序混乱,整个发展水平落后我的老家犀浦至少10年。”现在的刘茂国爱上了怀远:“环境很整洁了,街道井井有条,古街风貌整治后,古镇的韵味更浓厚了。经过灾后重建,怀远仅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赶上了犀浦。我现在回犀浦办事,心里想的就是快点回崇州去,我已经把怀远当成了我的家了。”
站在修葺一新的洄澜塔塔上鸟瞰怀远古镇,无根山拱手相托,文井江绕镇奔流。古朴的民房、祠堂、雕楼、庙宇以及各地的会馆,描龙画凤,飞阁流丹,见证了怀远历史上的民风温良、文墨风流和开放包容。
三年来,和全川人民一样,怀远镇灾后重建走过了穿越灾难、超越悲壮、走向豪迈的辉煌历程,作为北部崇州旅游金三角的重要节点,这座连接山区、丘陵和坝区的千年古镇正日益显现出动人的魅力……
(杨黎骆妍杉)
新闻推荐
市土地综合整理推进会提出加快项目建设确保20个项目年内通过省级验收
本刊讯7月18日,崇州市在观胜镇召开土地综合整理推进会,交流土地整理项目工作经验。市委书记赵浩宇在会上要求,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土地综合整理项目选址、资金投入、变更事项申报,政策理解、宣...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