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强教师“县管校用”,均衡师资配置
○给交流教师提供交通补贴、“涉农”补贴、远郊补贴或者山区补贴
○教师工资探索“同圈层同酬”机制,最后建立“市域同酬”体制
本报讯(记者 江芸涵)成都将完善教师“县管校用”的制度设计,逐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进一步探索教师工资“同圈层同酬”机制,健全教师“县管校用”的民主决策和公开监督制度。这是记者日前从成都市2012年教师“县管校用”工作推进会上获悉的。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强调,只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师 “县管校用”,每年教师交流人数不低于应交流人数的15%,到2015年达到20%。要通过严格考核、科学评价,逐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今后,不适应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培训后仍不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不符合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人员依法调整出教师队伍。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为推动“县管校用”试点的横向展开和纵深发展,成都将从以下四方面完善制度设计:
探索教师流动管理的补偿机制。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除已有的评优评先、评职晋级倾斜外,还应完善如交通补贴、“涉农”补贴、远郊补贴或山区补贴、弹性坐班制度、促进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教学进步的奖励制度等。
建立健全教师“县管校用”的民主决策和公开监督制度。
探索市域内教师资源的配置机制。教师工资在目前“同县同酬”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同圈层同酬”机制,最后建立“市域同酬”体制。
探索建立“县管校用”督导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
为破解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这一难题,2007年,成都市在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从管理体制入手,在青羊、温江、郫县、双流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改革,将11293名教师纳入政策范畴,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实现了教职工由 “单位人”向“系统人”的彻底转变,推进了教师交流。2012年,四个试点县(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级干部交流任职人数达到130人,占校级干部总数的30.9%,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人数为1122人,占应交流人数的17.8%。
新闻推荐
【产业视野】2006年,成都出台农业“十一五”规划,在确保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下,初探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从2006年到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1%...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