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2014年,成都现代农业发展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4月28日,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交流会在成都开幕。这不仅是全国视角对成都农业的再度审视,更是成都农业在全国坐标轴上的主动寻位。
这样的关注度,带来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成都市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攻坚之年。肩负“首位城市”发展重任,成都经验,将迸发出在全国的影响力。
这样的大舞台,期待着成都农业激荡出新活力——
今年,成都将以“四化同步”为总揽,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定位,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要求,用工业化创造的物质成果装备农业,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用城镇化提供的消费需求支撑农业,加快推动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产村相融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张彧希图片由成都市农委提供
一份情怀做全国“菜篮子”领跑者
从1988年至今,“菜篮子”工程已走过了26个年头。“菜篮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既是关系城乡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三农”的“一号工程”。作为总人口超过1400万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首先着力于蔬菜基地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起34.6万亩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以及90.4万亩水旱轮作和旱地轮作蔬菜种植基地。全年的蔬菜产量已达530余万吨,不仅能满足市民的需求,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外地。
高起点上追逐新高度,今年,成都市出台《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菜篮子”工程将着力于保总量、保质量、稳价格,保供大宗蔬菜总体价格将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平均水平。到2017年全市蔬菜淡旺季自给率将稳定在70%和90%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70%以上,“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支持现有近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建设达标后,市财政按照800元/亩给予一次性奖励,建档、挂牌并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同时,优化提升粮菜轮作蔬菜基地90万亩,优先安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
提高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内从事蔬菜生产的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还将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彭州市蔬菜种植涉及14大类200多个品种,年产量超过250万吨,外销蔬菜200万吨,蔬菜收入达25亿元以上。彭州100万亩菜地上书写的“大数字”,彰显着这片土地上的风起云涌。成都之北的彭州,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蔬菜产业格局,被寄予做全国“菜篮子”领跑者的厚望。
从“菜园子”到“菜篮子”,成都市将着力完善流通体系。“加快标准化市场建设,成都将大力发展公益性菜市、菜店,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设社区惠民菜店。”该负责人说。根据《意见》,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菜市场、在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的,由市级财政给予建设补贴。
一条轨迹规模经营绽放产业梦想
整治渠道、新建机井、改良土壤、调整田型……去年以来,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顺江村等7个村(社区)的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陆续展开。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46万公斤。而崇州市10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全面建成后,将成为“成都样板”。
规模经营,让成都农业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发展轨迹。
2013年初,成都启动实施“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10个示范基地,包括崇州市隆兴、白头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基地,邛崃市牟礼、冉义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制种)基地等。目前,全市共建成连片核心示范基地33.5万亩,形成农业示范园区145个、示范基地253个。
2014年,成都市又新启动了“6个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建设,新规划建设的连片产业基地面积将达到20万亩以上。“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5公斤,稳定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蔬菜年新增产量12万吨左右。”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累计达到364.7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150个、基地260个,成片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全市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5%以上。
以规模化为基础,成都农业追逐产业高端的热潮不断涌动。
位于郫县安德镇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是全国唯一以地方菜系命名的产业化园区。仅以园区内一家企业为例,就建立了4.4万余亩优质二荆条原料基地,签约合同辣椒5万吨。
今年,成都将继续用全产业链的思维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打造千亿元产值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百亿元现代种业和百亿元绿色有机农业。力争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到9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5%;新发展粮经种业基地5万亩,全市现代种业产值达到65亿元以上;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发展到50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到55万亩以上,全市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一种执著广袤农田跳跃创新因子
截至今年3月,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各类农村产权交易成交金额累计达396.86亿元。与此同时,遍布全市市、县(区、市)、乡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已经搭建完成。
这意味着,成都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正向纵深推进。
“率先落实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各类产权权属。”在今年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机制创新,今年,成都将深化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在固化产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和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和鼓励农户开展集体资产股权的抵押、担保和有偿退出,探索开展有偿转让;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大力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力争全年新引进农业重大项目60个,实施农业项目200个以上,吸引社会投资150亿元以上。
广袤农田上,创新因子无比活跃。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开先河,去年10月,成都推出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莴笋、空心菜等11个大宗蔬菜种类被纳入保险范畴。“菜贱伤农”有望不再重演。
崇州市隆兴镇顺江村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如今管理的农田达1800亩,年收入可达30余万元。将“职业经理人”概念引入农业,是崇州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田”难题的开创之举。
更大范围的探索,正在这片土地上被激发:充分运用农村产改成果,崇州构建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核心,以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品牌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等4大服务为支撑的“1+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成都典范”。
新闻推荐
雇人插秧今年成本涨到每亩270元机器插秧省时又省力5月8日,阴天。郫县三道堰镇程家船村,刚刚在水田里安家不久的水稻苗子迎风生长,还有更多的秧苗等待着被栽种到田里去。在很规整的一块田里,姚启明开...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