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郫县德源镇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
“德源实践”,实质上提出了社区治理的新维度:如何跳出一般意义上“社区安全”的概念,科学系统性构建安全社区?如何借安全社区的创建机遇,进一步优化基层治理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我们将安全社区的外延拓展开来,不仅停留在确保社区安全上,更延伸到社会管理创新的各个方面。”这是德源镇创安工作促进委员会的一致共识。
那么,“德源模式”的核心又是什么?
开启“大数据”思维,并进行基于“大数据”上的联动与互动,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在德源镇建设“全国安全社区”的3年实践中,确立9大领域、25个安全促进项目、163条促进干预措施,将安全和服务延伸至每个群众身边,“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理念贯彻到建设“全国安全社区”之中。
□张明海
转型德源
开启“涉农社区”的管理创新
德源镇,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小镇。
因2010年7月重大产业项目的入驻,德源镇开始全面转型:两年内,全镇完成11个村、76个社、16800余人的征地拆迁,城市面积也增长近5倍。
流动人口剧增,产业化项目人口最大设计容量达20万人;公共场所剧增,从业人员应急技能严重缺乏;从农民到市民,群众居住生活方式急剧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系列新问题出现。
如何回应转型中的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同步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2011年,在郫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安监局统筹协调,县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德源镇正式启动安全社区建设,成立了创安工作促进委员会,同步成立了学校、社会治安、消防等9个专项工作组,以及宣传报道、效能督查、伤害统计与监测等3个非专项工作组。“边拆迁边创建,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型开始,我们以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为突破口的社会治理方式也跟着同步转型。”德源镇党委副书记李尚斌表示。
数据德源
精细化服务走近每个居民
转型中,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居民,更包括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考验。
如何为3万多户籍居民及6万多流动人口提供精细化服务?德源认为:要顺应新形势,用“大数据”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
判断和举措,一切以数据说话。
在德源镇卫生管理办,伤害监测组组长刘小敏每天都要对包括医院、学校、消防在内的20多个监测点进行数据统计和监测。“每月一报告,每半年一分析报告,分析趋势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刘小敏介绍,目前德源“情况调查、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分析、社区伤害调查、伤害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模式已经初步成熟。
消防车在每个路段的速度测试、幼儿园饮水水温多少度、老年居民防滑垫的配备……一个个细节的背后,是在对于数据准确把握基础上的精细化服务提供。
为强化居民安全意识,德源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内还专门设置了安全文化体验区——小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安全标识的识别,大到社区安全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一一详尽提示。“按照‘安全社区诊断—实施干预措施—推动项目促进\’的思路,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德源镇创安办主任任开阔介绍,2013年全镇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4.5%,家庭火灾事故同比下降30%……
联动德源
系统思维下的联动与互动
基于“大数据”上的联动与互动,是德源安全社区建设的特色。
刘小敏们所进行的数据分析,在汇总到镇党委政府决策层手中的同时,也分解到各个部门及德源镇7支志愿者队伍、296人的手中。
为进一步深化联动,德源开启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全镇划分为5个街面大网格与16个社区网格。网格又分为“条”与“格”,“格”上负责信息发现、采集报告、第一时间妥处;“条”上负承担业务指导、责任查处。
在回迁安置小区,整合社工组织力量为留守儿童建立开心乐园;针对辖区孤寡老人,建立镇干部每月走访慰问、村社干部每周帮扶关爱、志愿者每日看望照顾的帮扶机制;聘请专职心理老师对社区排查出来的感情受挫人员、精神疑似异常人员等进行心理疏导……“其结果是,无论遇到何种事情都能及时处理。”德源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薛渊表示:“联动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实现网格叠加、工作联动、角色互补、信息共享。”
新闻推荐
随着年底去库存节点的来临,各开发商纷纷以去库存为主,加之央行“降息”政策利好,为开发商提供了去库存、优化结构和战略转型的窗口期。来自四川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上周11月24日—30日,成都楼市商品住...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