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省战略是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是推进四川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要求的具体体现。
今年以来,省质监局认真履行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牵头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强化组织保障、开展质量考核评价,大力抓好质量安全和质量基础工作,同时,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主线,立足质监职责,发挥职能优势,大力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标明确重点工程全面推进
今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和《贯彻〈质量发展纲要〉暨质量强省2014年工作计划》,明确省质监局承担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牵头实施质量创新、质量标准、质量品牌、质量诚信和质量惠民5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步伐。省政府还组织30个部门召开首次质量强省工作联席会议,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到22个部门,大质量工作机制运行良好。
随后,省质监局《服务经济稳增长确保质量安全17条工作举措》出台,通过运用质量提升、标准支撑、品牌创建等质监手段,切实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经济总体平稳增长。上半年,质监系统清理行政权力355项,削减调整审批项目,省质监局行政审批项目由原14项减至11项,受理办结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共29000多件,办结率超过90%。泸州质监局行政审批实现“两集中、三到位”,提高了行政效能和群众满意度。成都市质监局编制《成都市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自贡、德阳、内江、南充等质监部门认真开展质量分析评估,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
质量强市示范创建活动得以强化。省质监局制定了《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考核验收细则》,指导18个城市创建省级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内江、遂宁、资阳等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强市工作的意见》,强化了质量发展政策保障。
产品监管保持打假高压态势
今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充分发挥监督抽查和执法监管职能,采取分级分类监管、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举措,仅上半年就安排风险监测17种产品1700个批次,完成工业产品省级定期监督抽查1800多批次,批次合格率98.1%,完成省级专项监督抽查3000余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6.4%。
在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生产“回头看”和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中,质监系统加强特种设备检查,排查隐患976起,整改891起,发出监察指令书354份,遏制了质量安全风险,守住了安全底线。系统各级还大力开展“质监利剑”打假行动,抓好重点产品专项执法检查,立案575起,查获违法产品货值2800余万元,移送公安8起,捣毁窝点3个,保持了打假治劣高压态势。
如今,省质监局正在完善“7+3”特色优势产业产品质量风险监控体系,逐步推进风险监测常态化,最大限度排查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围绕本地区产品质量现状加大风险监控的力度,建立风险评估专家库,加强风险监测的分析评估,研究探索风险处置方式,增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为了提高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企业的安全意识,省质监局还深入推进“质量监管 质量提升”示范推广工作,截至目前,督导企业2722家,发现质量问题2000多个,为全省各企业培训首席质量官600余人,树立了企业责任主体的质量意识,全省产品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品牌培育服务经济增效提质
经过自愿申报、市(州)人民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推荐、资格审查、材料评审、现场调查核实、综合评价和社会公示等程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全友家私有限公司、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5家单位,荣获了第三届四川质量奖。10月9日,省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5家单位通报表彰。这是四川质量界的一件大事。
今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扎实抓好品牌培育创建,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服务经济增效提质,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质量奖”作为省政府表彰项目通过国务院审批。评审第十一届四川名牌1460个,指导4个国家级、20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工作,批准筹建8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新培育地标保护产品17个、国家地标示范区5个,指导3个国家级、13个省级地标保护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2个(蒲江和青川)、省级3个(通江、纳溪和荥经)。广元成为全国唯一拥有2个以上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的城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省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20万元,在攀枝花市、南充蓬安县和泸州纳溪区率先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保护区建设。
郫县豆瓣、蒲江雀舌、剑南春酒、峨眉山茶、南溪豆腐干等5个产品,顺利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单,有望在欧盟获得互认保护,这对提高四川省地标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信誉,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国外消费者对四川特色产品的信心,都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地标保护产品总数已达205个,地标产品的产值达5000多亿元,依托地标建立的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达850多个,惠及农户、养殖户达1600万人,对保护传承特色产业、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标准引领大力创新发展格局
为提升产品质量、引领转型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结合全省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大项目,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推进先进标准体系建设,积极促进技术与标准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制定一批、实施一批”的高新技术标准创新发展新格局。
全省质监系统将标准化工作视为质量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2014年上半年,省质监局组建了国家、省级标准化工作组,安排标准化专项资金1700多万元,推动强制性标准管理改革,发布省级地方标准75项;启动第一批18家企业研发基地和创制中心的认定工作,新建农业、服务业、循环经济等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级14个、省级80个;对接产业需求,指导企业主导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68项,完成采标认可89项。
作为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一家集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全国知名品牌、国家知识产权于一身的示范区,截至2013年底,成都高新区企业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11项国家标准,占全省的92%,实现了全省国际标准零突破。该区还在全国首创了以“标准品牌质押”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成都亚连科技、广达电子等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国家行业标准和品牌等非实物抵押打捆形式,获得信用贷款1.3亿元。该服务模式成功破解了创新、创业和创造型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都大唐线缆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牵头单位起草制定的国际电信联盟标准I-TU-TL.79《用于微管气吹安装的光纤光缆及组件》,打破了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中“零”的纪录,成为国内通信行业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全国智能城市光纤入户领域的第一个联盟标准《光纤接入布线规范》,由成都高新信息技术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中国移动成都分公司、中国联通成都分公司等单位共同制定,开创了“三网融合”的先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四川中光防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利用标准垄断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方面走在行业前列。该公司在参与国家、行业、地方雷电防护标准研究过程中,陆续形成50多项专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成为国内率先走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道路的先行者之一。
质量提升首次考核政府“质量”
今年初,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计量发展规划》和四川省计量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4年度实施计划,实施“计量惠民生、诚信促和谐”双十工程,开展民生计量、能源计量、工业计量专项监督检查,规范了计量市场秩序。标准化工作方面,组建国家、省级标准化工作组各1个,安排标准化专项资金1700多万元,推动强制性标准管理改革,发布省级地方标准75项。认证认可方面,完成全国检验检测统计试点,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和机动车安检机构专项监督检查,检查获证组织、食品农产品认证企业和实验室740个,换发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296张。同时,大力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成了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前期论证。
最让社会关注的是,今年,国务院对省级政府开展首次质量工作考核。对此,质监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牵头落实国务院质量考核工作部署,推动省政府转发《国务院质量考核办法》,把质量目标、质量考核、保障措施明确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省质监局还调研起草《四川省质量工作考核实施细则》,牵头完成国务院对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自查报告。成都、泸州、宜宾等市出台了《质量工作考核办法》,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巴中市政府细化县区和部门质量工作指标,按月督办抓好落实。
质监事业薪火相传,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四川质监人正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质检总局的部署,以质监职能为基础,以深化质量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际先进质量水平为标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着力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夯实质量工作基层基础,充分发挥质量在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改善民生、保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为实现“三个转变”、推动全省质监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和新的贡献,让质量之歌响遍蜀中大地!
新闻推荐
自贡大安区团结镇文化惠民出实招本报讯(罗乐记者杨国庆)“你这句台词还要改改,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意义没有说到位。”11月26日上午9点,自贡大安区团结镇党委组宣委员凌波正在与团标寺文艺队一起编...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