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鸿
4月初,正是育秧关键期,虽说已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有钱人,但记者见到旷绍兵时,他仍挽起裤腿在田间劳作。
从1996年回乡种地起,今年52岁的旷绍兵已是“资深”农民了。早在2004年,他就开始着手土地流转,两年时间,前前后后整合了上百亩土地。2013年,旷绍兵迎来新机遇,“我从新闻里听说‘家庭农场\’,没想太多就去注册了,我感觉中央都支持的,应该很有前景。”当年3月,“遂宁市安居区绍兵家庭农场”成为全省首个种植业家庭农场。旷绍兵把家庭农场注册为个人独资企业,自己当起了法人代表,还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帮忙。“我负责生产、妻子负责财务、儿子负责机械和市场、儿媳负责外联。”
有了家庭农场的招牌,旷绍兵收获了不少政策红利。“家庭农场每年每亩有60元补助,农业部门还派了专家帮助监测虫害,并组织我们去了不少地方参观培训。”让旷绍兵印象最深的是到郫县参观,“人家的蔬菜坐飞机,土地产值是我们的三倍”。回家后,旷绍兵迫不及待把学到的先进理念付诸实践。
记者现场看到,为了施行复合式、绿色种植,家庭农场的土地被分为大中小三种等级,虫害检测仪、太阳能杀虫灯等各种先进宝贝随处可见。“以前,我卖稻谷给公司,现在农场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大米有了知名度,我找人代加工,一斤米能卖5元钱,再加上一季秋菜、一季冬洋芋,每年每亩地要赚4000元。”现在,旷绍兵的家庭农场年收入已过50万元,是前些年的三倍。
旷绍兵也有困惑,“最难解决的是晒粮、储粮的场地问题,年年都要赶在学校开学前连夜腾出操场”。当前,农场正在修建专业仓库,“可储粮100吨,不用在收割期低价抛售大米了。”旷绍兵满怀期待。
对家庭农场的未来,旷绍兵希望能扩大规模,有自己的品牌、加工厂,实现自产自销。“我的事业算是‘奔\’得差不多了,这些愿望,留给儿孙们实现吧。”正如这片土地带给他的一样,旷绍兵相信家庭农场能带给儿孙更多的希望。
新闻推荐
成都推行屋顶绿化、棚架绿化、破墙透绿、立交桥绿化□人民日报记者刘裕国成都市把城市立体绿化作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力推行屋顶绿化、棚架绿化、破墙透绿、立交桥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